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园又开始了,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观愈发令人感慨万千……
请看2008年9月初幼儿园的三大看点——
看点一:幼儿篇
早上入园及一天中:
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
一双双焦虑恐慌的泪眼
一张张愁苦悲伤的小脸
一条条尿湿拉脏的裤子
(有的男孩不懂得更不会自己脱裤,站着或直接坐尿桶拉尿)
一个个总不离身的粘糕 (粘住某老师寸步不离还哭闹;时刻抱着自己的娃娃不放还哭闹不止)
吃饭时:
一副副哭着等喂的表情
一只只进碗抓饭的小手
一张张满是饭菜的脸蛋
一件件满是菜汤的衣衫 (桌椅、地面到处都是)
午睡时:
一声声尖叫不止的“宝宝找妈妈”
一个个抱着还一直哭闹的小祖宗
一次次抱睡了放床上就醒的哭叫
一双双必须放床上或手里的鞋子(就不上床,哄劝后讲条件必须穿鞋上床或抱着鞋子才躺)
看点二:家长篇
一双双忧愁担心的眼睛
一句句放心不下的叮咛
(方式多种:打班里电话、托人来告诉、来接后专门留一人跟老师细说)
一蔟蔟坐卧不宁的人群
一个个随时可见的身影
(园墙外,栅栏缝隙中时常有人影窜动、窥视)
来接时:
一个个蜂拥而至的身影
(比刘翔跑得都快!根本不顾姿势是否优雅)
一张张急切难忍的表情
一声声连续不断的叫喊
(等不急老师逐一叫,自己就大喊孩子,表示来接)
一对对紧紧拥抱的母子
(或父子,旁边还有抱不上的家人)
一包包孩子爱吃的零食
(认为孩子受罪一天,买零食安抚孩子,也安抚自己的心)
看点三:教师篇
一天中:
一个个搂抱安抚、喂孩子饭的身影
一句句重复了无数遍的劝慰
一声声即使无效也不停的鼓励
一副副已经沙哑还得说话的嗓子
一件件反复洗晒的幼儿衣裤
(幼儿洒水、饭菜或尿湿拉脏的衣裤,老师无数次换洗晾晒的)
下班后:
一个个精疲力竭狼狈不堪的身影
一颗颗为幼儿、家长和社会担忧的心
一声声为婴幼儿再教育而着急的呐喊
(马卡连柯:再教育是需要更大的力量也不易收效的)
一句句为开办家长早期教育呼吁的心声
……
回眸往昔
十几年前的新生入园,家长放下孩子就去上班。班中仅几人哭闹较严重,中午也只有几人需要老师特殊抚慰,孩子们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跟老师快乐地活动游戏。
原因分析
如今的婴幼儿生活在“六对一”的家庭环境中,众家长“无私”地超溺爱、娇惯和过分包办,使他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以至于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丧失,无交往意识,表情呆板,无愉快表现,适应环境极其困难。简直就是“长大的婴儿”。
现以男孩儿不会自己大小便为例,予以说明。现在的家长没等孩子有大小便,怕孩子拉尿裤中、床上,就提前并主动帮孩子脱裤,把尿桶放在男孩儿的小鸡处,再不停地吹催尿的口号或劝孩子快尿。孩子的心可能还在某玩物上,既然有人帮忙做了,孩子就不必想怎么小便了。久而久之,孩子只对已经放到位的尿桶产生条件反射,根本就不懂得大小便需要脱裤,更不知道去找尿桶或厕所了。自然象那脱裤、提裤以及拿着尿桶解的动作技能也就不会了。
再如,穿鞋环节。家长每次都是自己主动蹲下身,一手拿鞋、一手握幼儿的脚腕帮幼儿把交推进鞋中,再帮提上…没给幼儿观察鞋的方向、往哪伸脚、怎么用力伸脚的机会与练习。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穿鞋环节,幼儿的任务最多只是把交抬起来。因此,幼儿根本就知道怎么拿着穿、更不会穿鞋。
同样,孩子还没渴、没饿时(即使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还在热衷于某玩具或游戏时,家长就追着喂孩子水和饭,即使喝上或吃上一口,孩子的眼睛和心思还都在那玩具或游戏上。日积月累,孩子对饭对水的本能需要就退化了,不懂得要水喝要饭吃,甚至出现厌食。
众家长超过分的包办,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机能都逐渐退化、丧失了。
大声呼吁
由此可见,婴幼儿家长的早期教育极其重要,并且迫在眉睫。建议并期待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创办婴幼儿家长早期教育机构,开设如:孕期营养与保健、胎教、婴儿喂养与护理、早期教育及潜能开发等课程。让每一位新婚夫妇、准家长把接受教育培训作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应该享有的权利。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向优生优育转化,从家长盲目无知的溺爱向科学理智地真爱转化,从母鸡带小鸡式的养育向目的明确的培育孩子转化,既而不断提高婴幼儿、家长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
0—3岁是人的黄金时期,是各种能力的开发与习惯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对其一生成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举世闻名的德国的卡尔·威特、日本早期教育家木村久一等很多教育名家都认为:儿童具有极大的潜能,而且其潜能存在着递减法则。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孩子,如果一生下来就给他们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一个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教育得再好,也只能具备60度的能力。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早就很流行的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正是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甚至于全盘皆输的祸根。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中指出:我们是在孩子已经养成不好的习惯之后再去教育,我们人类所有的教育都是再教育。而马卡连柯曾经用15年时间为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组织工学团。与他们的接触使其对再教育感受极深,他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人,主要决定五岁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假如五岁前没有按照需要的那样去进行教育,那么,以后就得去进行‘再教育’。再教育是需要更大的力量也不易收效的。”
诚然,孩子各个时期的培养教育都极为重要,因此对各年龄段家长的教育也非常重要。仅举一例予以说明:曾与朋友几家聚会。其间主人端上洗净的苹果,主人递给12岁的女孩,女孩不吃。后来非让妈妈先吃,妈妈边吃边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平时在家,我都是洗净削皮切小块、把牙签插好了,她才吃。从没这样吃过,她不会吃。”众人哑然。
诸如大学生不会按季节更换衣服等让人耻笑的事几年前已频频皆是了。
当然,日志开始部分只是新生入园初的一幕。在教师们精心的引导和教育下,孩子们会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只是比起往昔的幼儿时间要拉长很多,幼儿“受的罪”要多很多,家长忧虑亦多很多,教师付出的艰辛亦更多。综观当今学生的总体趋势,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然而,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工作期望值过高,存在着太多的挑剔。事实上,有太多的而且是极大的困难是家长和社会“无意”所致。而教师则时刻以对孩子、对家长、对社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培育着各家的、各种各样的孩子——祖国的花朵。
试想,我们的国家如果没有教育机构,孩子由每个家庭自己培养,等成年后直接走向社会,将是什么样的情形?!这值得家长朋友们乃至全社会的思考!期待着有更多家长、全社会大力支持教育,积极参与到家长的早期教育中。
重申观点
婴幼儿家长的教育越早越好,而且应该是终身教育。全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