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政府公信力关键为人民服务杂谈 |
一段时间以来,国人听风就是雨。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正是利用了国人的这种愚昧,每逢特殊时刻,他们立马就会出来散发谣言,谋取利益。而且总是每每得逞。政府和民众对于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都非常的痛心。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人明明怀疑是谣言,却甘愿被谣言牵着鼻子走。更有甚者还想去凑一份热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让大家一起来辨别谣言,而不是从我开始就此中断谣言。谣言猛于虎,当是当下社会的现状。
提高社会大众对于谣言的免疫力,就成了时下最为迫切的任务。谣言时常横行于世,央视作为媒体的老大,反应力迟钝,让谣言能在关键的时刻横行于世,它是难辞其咎的。幸好,央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央视却口口声声说什谣言止于智者,依靠个人素质辟谣止谣。这就显得有些天真。
就拿日本地震海啸后中国的盐荒作为例子吧。那个时候,国人抢盐成风。这个风的产生,一方面是一群人有意传谣,盲目听谣,另一方面则是更多人的恐惧与担心。他们担心的是盐一时被那一群人抢光了,而家里的盐又只有一两包,所以索性也跟着去多买几包盐,以备后续供应之不足,毕竟那是特殊时期,市场一下子紊乱了,恢复正常的秩序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再有智慧的人,也需去超出常规的去买几代盐,以备这特殊时刻之需,天知道中国的食盐储量如何。而在谣言传播的起初状态,在扼杀谣言的最佳时机,政府又没有表一言;直到成了全国性的问题,政府才开始介入,这怎个叫人不担心。难道那时的中国就没有一个智者吗?所以谣言止于智者只是一句批评愚人的空话,在群众间倡导这句话,对于辟谣起不到一丁点建设性的作用。能其关键作用的永远只有政府。
但一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却在一步步的丧失,有时候,人们宁愿相信可能是谣言的信息,也不愿意听信政府的慷慨陈词。如:人们宁愿相信郭美美的炫耀,也不愿相信中国红十字会辩白;宁愿相信地震时高速公路还收费,也不愿相信政府的辟谣;宁愿相信赵普等的个人言论,也不愿相信工商及食品监管部门的证明。想想确实有些可悲。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政府部门公信力的式微,也是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每每社会出现热点事件,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不是误判,就是反应迟钝,对群众的担心总是充满了藐视,对新兴媒体的报道总是充满偏见。殊不知,在他们长期的傲慢中,他们的公信力也在一步步丧失。
记得非典初期,也就是2002年的冬腊月时期,广东一带发“人瘟”的传言就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蔓延。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央视“新闻联播”却出来说那只是一种普通的感冒而已,不必大惊小怪。结果,2003年非典的大流行,恐怕那时的卫生部和新闻联播都功不可没。
再就是,最近几年,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事情,那些政府部门的喉舌——传统媒体,却总是表现得漠不关心,对于那些热点总是只字不提。如今的一些传统媒体,可以说已经到了自说自话的程度,总是很少去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东西。于是老百姓也就再也不信任政府的喉舌所发出的声音。找真相,求网络,早已成了他们关注社会的思维定势。一些政府的喉舌发出的声音没人听,谣言传播起来自然就是那个快。
欲提高社会大众对于谣言的免疫力,首当其冲的重建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求真务实的为人民服务,老百姓也就不会盲从;老百姓不盲从,自然就很少有滋生谣言的温床。怎样去打造一个求真务实,完全彻底地去为人名服务的政府,恐怕这才应当是值得央视去讨论的吧?一个大的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个别智者,唯有让政府作出好的榜样,作出好的疏导,这个社会才会显得那么有条不紊。这样,几片谣言又成得了什么气候呢?
前一篇:母亲节,想起母亲做的老布鞋
后一篇:致我那些已经逝去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