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故《死亡诗社》,直面中国教育

(2013-01-29 18:35:53)
标签:

校园

分类: 教育教学
谢谢博乐依然审文推荐
温故《死亡诗社》,直面中国教育
50年代的美国,古老传统而富有声誉的威尔顿学院,每学期开学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威尔顿学院的四大支柱是什么?所有学生则要起立回答——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一百多年从未间断过。正是这所注重传统、注重现实功利的学校,却在某一次迎来了一位充满激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老师Keating。第一堂正式英语课,他就让学生们撕掉录有死板诗歌鉴赏方法的序言。其在上课用的花招还有许多,如:装神弄鬼,教育孩子要珍惜青春时光;让学生站上讲台换视角,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让学生上课咆哮,体验生活的激情……这一切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也逐渐的唤醒了学生长期被禁锢的激情与欲望。课外Keating还鼓励学生成立死亡诗社。这一切,保守的校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浪漫与激情注定不能当饭吃。喜欢喜剧的Neil在Keating的教育下,逐渐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父亲一向注重实际与功利的发亲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Neil在背着父亲演完《仲夏夜之梦》之后,被父亲带回了家。父亲要让他退学,改念军校。无法掌控自己现实人生的Neil最终采用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校领导抓住机会,把这笔账算在了Keating的头上,校方斥责其为异端分子,并勒令其离开学校。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设Keating老师一直能安好的在这所学校呆下去,在普遍注重功利的社会,这些孩子在不注重基础、不注重实际(Keating教学中,跳过教材中所有现实主义的文本,而只教浪漫主义题材的作品)的教师的培养之下,能否竞争得过其他学校的学生,能否适应当时那个普遍注重功利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所思考的问题“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学生们在这种方法的培养下,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看看现阶段咱们中国的教育现状吧!大家整天在痛心疾首地批评中国教育,诟病中国教育,但谁又跳得出中国式教育这只魔爪呢?又有多少教育工作者敢独立出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精神呢?大伙儿还不是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空洞的功利的缺乏创新精神的教育,还不是要挣着挤着走高考这根独木桥,还不是得乖乖的地来适应目前的教育体制。要不然怎样?除非出国,又有多少人有这个资本呢?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梭罗)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应当是电影《死亡诗社》所宣扬的主题。

生命的率性与本真,向来是人间最美的东西,虽然这部影片题目恐怖,主题沉重,是一则悲剧故事,但在观影的过程中,总能带给人一阵阵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是在欣赏Keating引导他的学生击溃非生命的东西时产生的。

影片告诉我们想做真正的自己,必须一次次的把自己置于死亡的境地,必须“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不要注重世俗的评价,让自己世俗的形象在大众中死去;不要让理想屈服现实,让生命来捍卫人生的真谛;不要屈从与管制,要为自由而抗争克服从众懦弱胆小的心里。影片的最后,最胆小最自卑的Anderson面对Keating即将离去,不顾校长警告,毅然地站上课桌,大喊:“哦船长我的船长”表达自己的不舍和对Keating的挽留。此时,其他同学也纷纷站到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立场。至此一个新的Anderson诞生在了那个死板没有生气的威尔顿学院。Neil的死亡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新生。一位Keating走了,也许威尔顿学院将会产生更多的Keating。

人说,“死亡诗社”是一道“向死而生”的符咒,或而死去,或而重生;那么《死亡诗社》就是一部令人纠结的电影,或而顺从,活儿背叛,或而忠于理想,或而面对现实。选择在我们的心里,人生也在我们的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