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菊绽放雪伦花——简析郝秀琴长篇小说《雪伦花》及雏菊人物形象的塑造

标签:
郝秀琴博客女作家郝秀琴雪伦花杨晓群雏菊绽放雪伦花 |
分类: 《雪伦花》书评 |
——简析郝秀琴长篇小说《雪伦花》及雏菊人物形象的塑造
题记:雏菊绽放雪伦花,怎么可能?但这不是奇葩,这确确实实是作家郝秀琴的奇特的、颇为不易的一段人生历程。当然,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进行了艺术创作。
—
我国实力派女作家郝秀琴老师是我在美篇刚认识不久的美友,确切地说是同在美篇散文达人群里的师友。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巧合,我阅读了美友红山文醉一篇非常不错的书评,让我注意到了一个网名叫止山孤鱼的美友,一下子被她文笔隽永秀美的散文所吸引住了,叹为观止啊,进而一发而不可收!
我真的不知道如此实力派女作家也会在美篇里进行创作与交流,与龙虎们为伴,且如此执著而又乐此不疲,令人刮目相看而又肃然起敬!作家,如此遥远又近在眼前,往后遨游在美篇的海洋里,可能不单单是纯粹的浪漫与游玩那么自在了!
本月下旬,我急不可待地终于拿到了郝秀琴老师的一部分作品,其中就有一本红山文醉老师点评过的长篇小说《雪伦花》。我利用三四个晚上的时间,不到三更天绝不收手,认真地拜读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雪伦花》。
最后,在书快近尾声的最后几章里(第三十九章),终于水落石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那就是雏菊回答苏琦的一句话:“不要忘了我是一个作家,我需要的是生活,而不是生活需要我。” 是啊,作家需要生活,而不是生活需要作家。这看似波澜不惊的一句平淡之语,在我的眼里,俨然是一句气呑山河的豪迈之言,震聋发聩!这是作家勇于挑战自我的心声!这是作家心底里的呐喊!
二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文学家切斯拉夫.米沃什有首著名的诗,其中有一句写道: “你因梦想而在这个世上受苦 就像一条河 因为云和树的倒影不是云和树而受苦……” 我以为,套用在小说人物雏菊的身上是最恰如其分不过了,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文学家们为了追求神圣的文学梦,他们的执著,他们的毅力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所付出的牺牲甚至是可以毫不吝啬自己的生命。
雏菊,一个特殊的“保姆”,一个拒绝婚姻,不愿意输掉自我的女人,一个敢于挑战生存极限的女人。她,一个外表颇为柔弱的女子,却是一朵颇为耐寒的雏菊花。“草原上所有的花儿都凋谢了,只有寒风中的雏菊还在绽放。”
上帝的眷顾,逆境中的发愤,是雏菊成长的能源,终于,作者成为了中国一位著名的作家。苦尽甘来,然而,有多少的心血与泪水,有多少的艰难与曲折,有多少的失败与困境,有多少的心酸与不眠,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小说作者以其亲身的经历,从保姆的视角描写了海归高级知识分子工作、子女教育、个人感情以及真实家庭生活的内幕。
作家雏菊摇身变成保姆邹菊,走进了海归知识分子的家庭,担负起照顾主人和孩子的职责。在孩子眼里,保姆和家长是一个层次,在家长看来,保姆又不是他们的一部分。 这是保姆在孩子和大人之间的特殊处境,是保姆地位上的尴尬。我们稍想一下,知识女性为了梦想去扮演如此“低微”的角色,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在常人眼里是无法想象的,心理的承受力绝对爆棚,如同警察走进黑帮作“卧底”,当然,凶险是没有的,然而,说忍辱负重似不足以表达作家去当保姆的心态。
三
上文说过,雏菊是作家郝秀琴老师本身的艺术化身,有着作家浓郁的自传色彩,也就是说,雏菊的命运即是作家本人的命运。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演绎的一场人性婚姻故事本身,就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面,雏菊忍受着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反差,处处如履薄冰,多少次想洗手不干而又坚持了下来,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梦”。 在作家保姆雏菊身上,闪耀着“高贵与优雅”的光辉。这也是《雪伦花》成功塑造的最有分量的当代保姆可敬可爱的形象。
雏菊聪明美丽,热情善良,待人坦诚,善解人意,工作时尽心尽职,甚至逆来顺受,夜晚再苦再累也坚持写作,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废寢忘食。这是中国当代千千万万保姆群体中的一个颇为独特的角色。
四
语言的轻盈与内涵的凝重完美糅合,给予了我们文学审美上的绝妙的享受,充分彰显了郝老师臻于圆熟的艺术创作技巧。 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活具有整体客观的视野,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 深刻直接的人生感悟以及入木三分的精神透视。无论从作品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还是整体结构的驾驭及创作心理的形成与延续,都标志着作者的文学才华。
(备注:我非常不擅长写文学评论,不妥之处,还请郝老师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