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子最早的来历
端午为什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当年屈原受屈,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楚国人民为了哀悼他,更怕他被恶鱼所食,便在每年此日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的方式祭吊。后传说屈原显灵讲,他们投入江中的米都被蛟龙吃了,于是人们又想出了用五色丝包粽子替代竹筒,这样可驱蛟龙。所谓蛟龙应该就是扬子鳄的祖宗。
实际上这是因为人们喜欢屈原的伟大人格,都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的结果。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神灵的崇拜,定规为俗,为子孙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文化符号-----节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
怎么办呢?肯定要设立一个节了,让人们避开大邪。五月正是仲夏,需要登高、顺阳,开端之日正好为此日,所以初五就被称为端五。但人们为避“端五”忌讳,改称之为“端午”。
人们在这一天也想了很多办法以拒毒,如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等。
喝的有了,那吃什么呢?于是乎人们又想到了菖蒲,它的叶子形状像剑,绝对是可以避邪的,用它包糯米吃再好不过了,好吃还驱邪,一举两得,最早的粽子就出来了。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粽子一定是南方先人制造的。
可见粽子最早和屈原没有关系,是人们为辟邪而发明的手段而已。纪念屈原完全是后人附会的,但是它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也给我们的节日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