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烟花三月寻访扬州新八景

(2016-03-21 10:21:17)
标签:

杂谈

烟花三月寻访扬州新八景
Major  Spots   in Typical Tourist Attractions
文/葛悦   图/何伟 潘继明 李斯尔

Early since the time of Li Bai, mention of Yangzhou evoked images of prosperity and romance, and the saying of “Go to Yangzhou in March, in the mist of the flowers of spring” drive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the city.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came to Yangzhou to view picturesque landscape, experienc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taste local specialty food, especially during “Flowery March” season. This is a city full of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like Slender West Lake and Ge Garden, moreover, many of the city's historical relics and significant spots were being well-protected, which lead Yangzhou to be an alive city with its ancient feature in modern time. In recent years, many historical spots were renovated and rebuilt according to records, among which the most famous one is “Shuang Feng Yun Zhan”. On the occasion of a new “Flowery March”, let's go and find out some of the major spots in typical tourist attractions.
当春风点染出十里烟柳与繁花,扬州的美便像画卷般次第推展开来。在这烟花时节,我们迎来了扬州城的又一次华美蜕变,这蜕变在枝头、在桥下、在心间。回首过往,我们遥望见前人由点至线再至面,将扬州城的美丽具化、凝练再升华,如今这美丽可以惊艳你我,可以惊艳世界。

烟花三月,是独属于扬州的时节,就像作家冯唐说的那样: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烟花三月,人们从四海而来,来仰望白塔晴云,来感受长堤拂柳,来倾听栖灵晚钟,来静悟何园水心,而当他们离去时,还用记忆和画面带走了石塔霓虹、钓台春晓、文峰扬帆与虹桥卧波。这闻名遐迩的“扬州八景”,光彩照人,历久弥新。

当然,我们也不要遗忘了那些“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景致和风光,它们或深情款款或温情脉脉,只待与你不期而遇。你看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仿佛余秋雨在小说《空岛》中所写:“这座古城的一切市嚣都变成了乐曲,一切尘氛都变成了花香”,“迷路扬州,才是文士风流”。迷路也好,信步也罢,春色满园关不住,整理好心情,我们一起去寻访扬州新八景。


瘦西湖新八景
群芳争艳  石壁流淙 
锦泉花屿  醉月飞琼
四相簪花  风泉清听
史迹寻芳  戏水融情
从前人说,扬州佳丽之地多在北郊,因此旧时扬州有“北郊二十四景”之说。所谓“北郊二十四景”,大抵皆乾隆年间瘦西湖至蜀冈一带的二十四个风景名胜: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碧玉交流、四桥烟雨、蜀冈晚照……当我们细细聆听这些名称时,眼前仿佛也跟着幻化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康乾盛世。

实际上,今天我们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里所享之眼福,已经远胜前人。远的不说,仅是瘦西湖万花园里的百紫千红与层石叠流,便开阖古今、融化中西,令人一洗心扉。十年前,当万花园破土动工之时,人们还无法确切它的惊艳,而如今群芳争艳、石壁流淙、锦泉花屿、醉月飞琼、四相簪花、风泉清听、史迹寻芳、戏水融情所组成的“瘦西湖新八景”,已然刷新了扬州城的颜值。

烟花成三月,春风如剪刀,遥想七百八十年前的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淮东制置使赵葵在扬州置园,园因花盛,故名“万花园”。自然,赵葵的“万花园”并非今日之“万花园”,而当年的“万花”与如今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瘦西湖万花园里花如雪海,置身其间,仿佛落款在了一幅群芳争艳图上,芍药、琼花、牡丹、海棠、报春花、三色堇、香雪球等花木如心花般怒放,似岁月般静好,而荷兰郁金香、南非万寿菊、冰岛虞美人、比利时杜鹃等海外品种的栽植,则好比添花锦上,使这万花园有了“万国花卉园”之概。

赵葵的万花园在元代之后渐渐荒废无闻,但明清五百年间的扬州又有无数名园继起,水竹居便是其中之一。乾隆为“水竹居”赐名的两百多年后,若我们从东门进入瘦西湖景区,越过群芳争艳水平台,百余米外即可找到水竹居的旧址。如今水竹居的景观基本已被复原,亭台楼阁、草木石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石壁流淙”了。两百多年前,水竹居的设计者仿照西方喷泉之法,洋为中用,造出了“石壁流淙”之景,这在当时乃是敢为天下先的事情,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如此胜境最终坍圮于晚清战乱中。今天,复建一新的“石壁流淙”叠瀑石间,湍然有声,似乎有倾吐不完的心事与感想,不知络绎游人是否愿意顺势坐下,在休歇之余,静静倾听一会儿呢?

值得一提的是,“石壁流淙”本是水竹居的园内二景之一,后来人们也习惯用它来指代水竹居。从“石壁流淙”到“静香书屋”,水竹居的风景绵延不尽,我们不必去追问园主人是何许人也,但不妨知晓一下,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圆明园中,有一处叫“水木明瑟”的景观,就是仿扬州水竹居而建。此外,红学家周汝昌考证,《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便是以水竹居为原型写成的——倘真如此,那么恍惚之间,我们就都走到红楼梦境里去了。

从“石壁流淙”往南步行数百步,可至万花园至高点之一的簪花亭。簪花亭六角重檐,亭外的芍药在春风中摇曳,而亭下韩琦、王安石、陈升之、王珪的铜像则用刹那定格了浮生。屈指算来,“四相簪花”的故事快远去一千年,但是历史的尘埃并没有朦胧住我们的视线,你瞧那花色依旧绚烂,那风华不减当年,于是这故事愈发像一壶老酒,经久陈醇,游人至此,仿佛站在风景与时光的十字路口,而这四位名士的背影,依然值得仔细端详。

但若我们自“石壁流淙”向北复行数百步,则可到“风泉清听”与“锦泉花屿”二景。“风泉清听”在新扬桥北,旧时此处乃“万松叠翠”(“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所在,如今繁花高冈之上,风月清华亭宛如遗世独立,临风翼然。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拾阶登亭,目下山泉奔流不息,正印合夫子那句“逝者如斯夫”的古老格言。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溪水叠转,带走了喧嚣及尘氛,而风月清华,澄澈了世事与人心。

“风泉清听”的不远处即“锦泉花屿”园林旧址所在,《扬州画舫录》记载“此地多水石花树,有二泉”,故又名“花屿双泉”。有意思的是,“锦泉花屿”既列入了旧时的“北郊二十四景”,也被选为“瘦西湖新八景”之一。历史的那一页已翻了过去,而今春风又绿,藤花书屋、清远堂、幽篁馆外草木成荫,园主人待客会友、饮酒赋诗的往事已如烟飘散,昔日风雅,依稀透露在那一对对楹联之上。新的“锦泉花屿”景观以树为骨,以花为魂,其点睛之笔,当属立于瘦西湖上的水牌楼,牌楼三门四柱,上书“锦泉花屿”,画舫来去,湖水荡漾,绿杨垂腰,若逢春雨来时,悄立岸边,恰可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诗。

“史迹寻芳”在“锦泉花屿”之北,一千多年前,这里是扬州罗城最靠北的西门。唐代的扬州有多繁华?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比较:当时的首都长安、东都洛阳都只有三座西城门,而扬州城则有四座。城门越多,表明往来人流量越大,故而商业越繁荣。如今玻璃罩下的唐罗城杨庄西门遗址静默不语,极似一个有故事的人,任天下往来熙攘,独自闲看花开花落,仰望云卷云舒。当我们在此驻足,徊想起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时,似乎这盎然春意,也沾染上历史的美感。

其实,在隋唐时期,这座西门旁就是著名的九曲池,九曲池水穿过西水门(俗称“水城门”),流入城外护城河。千年以后,护城河演变成了瘦西湖,而西水门复建为一种水关式的桥——它既是桥,也是水关。水关之东,即九曲流芳;水关之西,乃蜀冈朝旭。因桥之南北,多唐宋遗迹,人们就用唐时明月与宋代琼花,名之曰“醉月飞琼”。若我们月夜来游,登桥东望,想必便入了《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九曲池水静静流淌,据说隋炀帝曾命人筑木兰亭于池上,亲自创作了《水调》九曲,每次游冶,都令人吹奏助兴,是为九曲池之由来。杜牧诗云: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士子于此举杯放歌,兴许一池春水早已谙熟诸多名曲,以至于风起时,那水声都像极了歌声。
过了“醉月飞琼”,再往北走,百米之外便是“戏水融情”。在这个水道交汇处,春流画舫、梳妆台与小钓鱼台各居一隅,隔水相望,远处的大明寺栖灵塔亦入影湖中,似欲与三座台阁平分春色。杨花似雪,碧草如烟,三座台阁里要数梳妆台的由来最为神秘,也不知是何家女子曾于此临水梳妆,照影婵娟。物换星移,数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又修复了她的妆台,然而那些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故事,已无人知晓,都悄悄分付在了水石之间与留白之处。


南门新八景
南门怀古  酱园流霞 
通江揽胜  通江春晴
排山竹海  广陵遗梦
水街宵灯  金坊迎宾
南门外街曾是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这条道路自隋唐开辟以后,就再也没有变迁过路址与名称,因此人们说,南门外街是扬州真正的也是唯一的一条千年古街。行走在这条千年古街上,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它曾经的车水马龙,但事实确是如此,因为它通向的南门,自古就是扬州城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

当年南门之外的哒哒马蹄与欸乃橹声,我们已无缘消受,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设计与保护的推进,我们正在见证南门地区的又一次美丽新生:南门怀古、酱园流霞、通江揽胜、通江春晴、排山竹海、广陵遗梦、水街宵灯、金坊迎宾,这些引人遐思的“南门八景”或在蕴育或已诞生,共同构筑出“南门新韵、水岸再生”的风情,不断增添着扬州城的诗意与繁华。
“南门八景”里最闪亮的,莫过于“南门怀古”。在古代,南门城楼无疑是南门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如今南门城楼已不复存在,作为地标性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南门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酷似北京的“鸟巢”,极具现代感,而它所罩护下的南门遗址,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底蕴。三十多年前,在一次商业开发中,扬州城的南门意外“现身”,经过考古发掘,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座城门竟从晚唐沿用到清末,一千两百年间虽屡有修缮,但其主城门的位置却基本没变动过,这种层层叠压的遗迹现象,也使南门遗址获得了“中国的城门通史”之誉。

“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南门外送别友人时如是写道。年年岁岁,广陵花开,面对着南门遗址,仿佛一千年也成了弹指间的事,据说汤显祖在《牡丹亭》里赞叹的“淮南第一楼”即扬州南门城楼,旧时文人于南门怀古,多为登楼远眺以抒发兴亡之叹,而今我们在博物馆中低头四顾,面对着斑驳的古城砖,似乎又多了种别样的感慨。
同样值得怀念的还有南门地区的酱园文化。一直以来,扬州酱菜都被公认作“南派酱菜”的代表,民国年间,扬州酱园多达七十余家,其中三和酱园更是名列“中国四大酱园”之中。现如今,由三和酱园与四美酱园合并而成的扬州三和四美酱菜公司,已是“中国最美的101家中华老字号”之一。实际上,南门外街126号就曾是三和四美酱菜厂,再往前追溯,这里原是荣祥丰酱园。解放以前,这栋带着徽派风格的建筑乃是南门外街最大的楼房,而荣祥丰酱园也是最有名的酱园之一,它不但兼并了附近的一家酱园,还在上海开了两家分店。春风寻访,旧事重提,难免令人感怀,好消息是,未来这里将修复一新,还会建设融民俗与美食于一体的酱园广场,届时,我们将重睹那美丽的“酱园流霞”。

酱园北面的二道沟连通了瘦西湖水道与古运河,沿着河道向东走,尽处就是通江门。通江门巍峨雄壮,上有青瓦歇山亭三座,登临凭栏,一如匾额所书,四方风景尽收眼底:东面之山平水阔,西面之城闉(yīn)锁钥,南面之花明绮陌,北面之江山四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所谓“通江揽胜”,应是这阳春三月为最佳时节。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昔日南门外的马头邮亭有匾曰“春满江城”,道尽了人们的美好期待,而当我们亲身体会到“通江春晴”的时候,这夙愿才算完结,相信随着南门地区排山堂等项目的进一步建设,“排山竹海”的景观也会成为现实。

古时候通江门的内侧一直是广陵驿所在,大小官吏到此,都会下马整憩。一千二百五十年前,“茶圣”陆羽与友人在此泊船休憩,期间他品断扬子江南零水,竟分毫不差,一时被惊为天人。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光阴流转中广陵驿已湮灭百余年,但二道沟上的官驿桥、响水河边的驿马雕塑,无不提醒着我们这里的故事尤未断绝:那些潺潺春水还在继续流淌,那些传统风貌得到了情境复原,那些远道而来的信使换成了游客……或许那些夜宿于此的人,也会在这“广陵遗梦”中与往事久别重逢。

按照规划,二道沟的两岸不久会建成河滨水街,那时候由桥、河、街、弄、堂、宅等景观组成的街市,将给我们带来水乡般的体验与惊喜。当皓月升空,画舫凌波,华灯初挂,桨声灯影间的扬州变得格外动人,在这样春风沉醉的夜晚,游人们都会在“水街宵灯”里流连忘返吧。此外,当南门地区宏大的改造完成,这里的民俗生态、遗产体验、文化庆典将一应俱全,“南门盛景”牌坊立起时,“金坊迎宾”也就有了标志,到那时候,南门地区便会成为扬州的“南门外滩”。


竹西新八景
月明桥  竹西亭 
三绝碑  苏诗石刻
蜀  井  方吕祖照面池
昆丘台  芍药圃
在瘦西湖成名前,竹西寺算得上扬州第一佳境。从隋唐到清代,仅驻跸于此的帝王就有十一位,至于李白、杜牧、欧阳修、苏轼等到此游览过的文人士大夫更是不计其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竹西”二字几乎已成为扬州的代名词,与之有关的诗词超过了八百首,由此可见竹西寺对扬州的影响之深。

竹西寺在瘦西湖之东、古运河之北,它本是隋炀帝的行宫,据说因隋炀帝夜梦佛陀说法,遂被下令改为佛寺,并得名禅智寺。然而谁又料到,杜牧以一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轻松压过了隋炀帝的圣意,使得禅智寺更多的以竹西寺之名为人所熟知。唐宋以来,由月明桥、竹西亭、三绝碑、苏诗石刻、蜀井、吕祖照面池、昆丘台、芍药圃组成的“竹西八景”,让竹西佳境天下闻名。

竹西寺虽早已隳坏,但后人在竹西路上复建的竹西公园,使“竹西八景”得以涅槃重生。烟花三月下扬州,“竹西佳处”自然值得一睹真容,当年诗人张祜到此,有诗曰“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可谓一语抵千言。诗中的月明桥本名禅智桥,原在竹西寺外浊河之上,扬州古来便是赏月胜地,唯此桥独占“月明”之名,其地理优势自不待言。幽静的竹西公园里草木扶疏,花叶掩映,恢复如初的月明桥横跨在河道上,春风吹过,碧水微澜,若待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时,登桥仰望,才不会辜负这绝美的二分明月。

竹西亭在月明桥南不远处,亭名亦取自杜牧的那句诗。历史上,竹西亭曾是仕女游冶之处,也曾是文人聚会之地,可惜千余年来屡修屡毁。如今竹西亭外竹影婆娑,天朗气清时,可坐亭中遥忆欧阳修“十里楼台歌吹繁”的日子,或是郑板桥“春风醉倚竹西亭”的场景,似乎万古时空都化作了一缕惠风。

过明月桥向东北行可到竹西公园的“山光溪影”厅,厅西有极具价值的“三绝碑”。三绝碑上,画像出自“画圣”吴道子,画赞出自“诗仙”李白,书法出自“楷圣”颜真卿,古来寻访“竹西八景”的文人墨客,都会在碑前观摩良久,甚至有人认为此碑可媲美“和氏璧”。同样极具价值的还有“苏诗石刻”,这是苏轼留在扬州的唯一手迹石刻,石刻上所书乃《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一诗,竹西公园以百余米的长廊恢复了“苏诗石刻”,其中还装嵌有后世名家唱和、歌咏之作,春日赏碑,于此可一饱眼福。

除了“苏诗石刻”,八景之中的蜀井也和苏轼有关。蜀井在碑廊之南,传言它与四川蜀江暗通,曾有蜀僧在江中洗钵,失手将钵坠入江中,不久竹西寺里的僧人在蜀井中捞出一只钵,数年之后,蜀僧过扬州,发现竹西寺捞出的钵竟是自己遗失的那只。苏轼第七次到扬州时曾在竹西寺煮茶,他显然是听闻了这个故事,遂将蜀井之水视为家乡之水,在留题竹西寺的诗中写下了“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这样亲切的句子。

比蜀井更有传说意味的是吕祖照面池。吕祖即八仙里的吕洞宾,照面池即放生池,相传吕洞宾被贬人间,在竹西寺重新修仙,每天都会来池中照面,后来终又得道升仙,于是善男信女来竹西寺上香时,都会对着吕祖照面池朝拜一番。吕祖照面池是“竹西八景”里最后被修复的一景,春雨过后,花明柳绿,池中水光潋滟,风景殊美。

与照面池一样带有神秘色彩的是昆丘台。昆丘台原为祭台,取名自鲍照《芜城赋》中“轴以昆冈”之句,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扬州之乱后,曾率领文武官员于此祭天。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此台已半倾废,他将之修缮,用作观光之台。

“竹西八景”的最后一景芍药圃,可以说是公园里最美的一景,圃中芍药名擅天下。春暖花开时分,蜂舞蝶绕,露水低垂,秦观诗里“有情芍药含春泪”的画面再是贴切不过了。有趣的是,金庸曾在《鹿鼎记》里给韦小宝安排了“禅智寺采花受辱”的童年往事,以至于韦小宝封官归来,扬言要把寺前芍药圃里的百千芍药都拔干净,之后又在寺中演绎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算是为这竹西一景做足了文章。

春光渐好,枝头花闹,这是扬州城第两千五百零一次邂逅春天,有太多新的美丽等待着寻访与发现,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呵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次,扬州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明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