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缠彩线”的风俗,哪些地方还保留的?
(2012-06-23 12:44:19)
标签:
端午节缠彩线文化 |
古时将五月五日作为恶节(见《史记·孟尝君传》“文以五月五日生,父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因此,端午人们都用五彩丝线缠手臂,以辟凶器及鬼,据说可以不生瘟病(见汉应邵《风俗通》)。范晔在《后汉书》中还将其列入《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杂止恶气。”虽然所系之处不同,但是人们认为五彩丝线能辟恶的说法,则是一样的。
自从汉代以来,端午手臂缠五彩丝线这一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后世还冠以各种名称。《荆楚岁时记》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注”中释道:“一名长生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各拟甚多。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西京杂记》载:“侍儿贾佩兰说在宫时,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另外《风俗通》又记载:“闺中于七夕,取无色彩绳系臂上,谓之五色长命缕。”可见汉时就已经有了“长命缕”的称呼,且不限于在五月五日用。
另一名称“百索”,《事物原始》引用《风土记》中的记载:“以五彩丝系臂,辟兵鬼气。一名长命缕,今百索是也。”唐宋时,在东北崛起的辽族,也深受汉俗影响。《辽史·礼志》记载:“重午仪,至日,臣僚昧爽赴御帐,皇帝系长寿彩缕,升车坐,引北南臣僚合班,如丹墀之仪。所司各赐寿缕揖,臣僚跪受,再拜,引退。从驾至膳所,酒三行。若赐宴,临时听敕。”其中记述“岁时杂仪”,每逢“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叶和绵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以五彩丝为索缠臂,谓之‘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
国语谓是日为‘讨赛咿唲’。‘讨’,五;‘赛咿唲’,月也。”
晋唐时期,民间将五彩线作为礼品相互赠送,并加上一些装饰品,以更加漂亮。晋陆翙《邺中记》称:“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饷神,及作五缕五色新盘间相问遗。”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北方妇人,五月进长命缕婉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宋朝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也用百索作为端午的节令之物。明代北京人称之为“端午索”。《帝京景物略》称:“五月五日之午前,须各采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
大凡任何一种习俗风尚,其最初产生,都必定十分简单。此后因社会进化以及风土不同的关系,开始渐渐繁复,再加以种种附会,与原意就更加大相径庭。
国内各地,端午节系长命缕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如北京附近的良乡,端午日用五色绒作为续命索,系手足和脖颈处,和汉朝时仅仅用五色丝线系臂相比,已经不同了。
平谷一带则是儿童头、臂、胫足,都系彩缯,据说可以辟毒,称之为“百岁索”。
冀州幼儿孩童在颈、腕处系百索,称“虫不蜇”。江宁人戴佩五色符线符牌。安徽怀宁妇女在臂上系五彩丝,称可辟兵疫。
浙江的余杭、诸暨,小孩子于臂上系五色线,称之为“健线”。
江苏雎宁称之为“续命线”。
山西解州,儿童在脖颈系百索,称之为“屈原缚蛟龙”。
福建福州此时无论老幼,都用五彩丝线系臂。以前相传三闾大夫告诉人们,五色丝是蛟龙最怕之物,又传说可以辟蛇,到了七夕才将丝线解下来扔掉。
河南汲县,五月初一,小孩手足便系上五色彩线。
山东惠明一带,则用彩线系儿童手臂,称“长命缕”。
湖北武昌,小孩子系五色缕,据说可避病瘟。
吴地风俗编结五色丝为索,系于小孩臂上,男左女右,分别系于手臂,称之为“长寿线”。古人有诗道:“编成杂组费功深,络索轻于臂缠金。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