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中国古建筑灵魂(之二)

中国的古建筑构思巧妙,制式缜密,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随着历史的变迁,斗拱经历了由承重结构向装饰结构的转变,其深厚的文化意义,渗透着古老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也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bdf58fb4-16cf-4f8c-b157-54dd8045ab3d.jpg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由斗、升、拱、翘、昂等组成。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斗拱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分类,它大致可分为内檐斗拱和外檐斗拱两大类。顾名思义,处于建筑外檐部位,称为外檐斗拱;处于建筑内檐部位,称为内檐斗拱。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93c024f8-26d6-4cd7-9051-86bc319701ba.jpg
“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柱头科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5d8ecd2b-10c9-41db-bf82-67a34e335c5f.jpg
宋代叫做“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直接座于柱头上,明清时期的柱头科斗拱是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它的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
平身科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efd6b04f-7fd5-42ab-aab1-182369185d6a.jpg
宋代叫做“补间铺作”,清代称“平身科斗拱”,位于两柱之间,座在额枋或平板枋上。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需要用柱间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然后传递到柱子上。
角科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0a98b37a-10ff-4d3d-b832-b87220f20431.jpg
宋代叫做“角铺作”,清代称“角科”,位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起到支撑檐角的作用。
举个“栗子”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5a69c702-1983-4691-9061-bb7f10674403.jpg
溜金斗拱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94b61fce-b842-4814-ad78-1a17fe4723a5.jpg
在明清时期由带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转化而来,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平座斗拱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dd4cc244-aa8c-48b1-9398-68edab4cbe14.jpg
在设有平台的建筑中,平座斗拱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撑平座。
“内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
品字科斗拱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c803790d-9941-4a9e-b25d-66e024397ecb.jpg
用于平座挂落或者室内金柱上,承天花枋。这种斗拱正心枋两侧跳出均用翘,仰视如“品”字。当用于平座挂落时,正心枋上皮与挑檐枋上皮平。
隔架斗拱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2c7d3873-9216-468f-af55-060750bb8d90.jpg
用于承重梁架及随梁之间,以增强承重梁架的抗弯能力。
http://wyl.gardensmuseum.cn/docs/wechat/20161203/2a413f00-395b-4ec3-bae2-fc3d3147bec0.jpg
斗拱以“勾心斗角”的形式,在外观上使人产生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艺术感染力极强。它独一无二的结构,繁复的拼接,左右对称的样式,无论从艺术、还是技术的角度,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国古典建筑“顶天立地”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