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属四步抑扬格,英雄双行体,拙译每行字数
谨遵原诗音节,韵式从之。—欢迎切磋针砭!)
A sweet disorder in the dress
有类穿戴妙而异常—
8A
Kindles in clothes a wantonness.
激发起着装的奔放。
8A
A lawn about the shoulders thrown
高档细布披肩垂荡—
8A
Into a fine distraction;
一股子优雅轻狂;
7A
An erring lace, which here and there
绯红胸衣* ,教人目迷—
8B
Enthralls the crimson stomacher;
或此或彼—束带错系;
8B
A cuff neglectful, and thereby
一道袖口,缘于疏忽—
8C
Ribbons to flow confusedly;
几根丝带在飘拂;
7C
A winning wave, deserving note,
大风暴中衬裙翻卷,
8D
In the tempestuous petticoat;
—迷人波涛,值得一看;
8D
A careless shoestring, in whose tie
鞋带缚得漫不经意,
8B
I see a wild civility;
我想象是野性礼仪;
8B
Do more bewitch me than when art
比起艺术雕琢过细—
8B
Is too
precise in every part.
我更迷恋参差不齐。
8B
—by Robert
HERRICK (1591—1674)
译注:*stomacher—十五至十七世纪男女通用之装饰性胸衣。
【附1】 :何功杰教授韵译本—
《无章的情趣》
有一种美好的边幅不修,
10A
使无拘的衣衫显得【荡荡悠悠】;
12A
上等细麻布披在身上随风飘舞,
13B
【纷纷扬扬】自有一种优美的风度;13B
胸前紧衣上系错了根把束带,
12C
却迷住了猩红色的胸前饰彩,
12C
袖口是疏忽了,【然而正好】
10D
任凭丝带下垂,随意拂飘;
10D
有一种迷人的波浪(值得注意), 12E
那是狂风漫卷裙子引起;
10E
一【双】鞋带,系时漫不经心,
10F
我【倒】觉得【潇洒而文明】:
9f
这些无章的情趣使我着迷,
11E
胜过那些精雕细刻的技艺。
11E
对于此诗的翻译,何教授在其博客中做了极为精到的诠释。何功杰
教授认为:我们翻译的是外国诗,外国人有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
风格,他们的风俗习惯等也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说,
每个诗人的创作都与这个或那个背景有关。诗人还喜欢引用典故。这些
都给翻译增加了文字以外的难度。当然,有时不了解这些也照样可以翻译,因为诗是以传达感情为主的,中外喜、怒、哀、乐、爱和恨的情感
是相同的。但有些涉及到历史、人物、事件、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民情风
俗等问题时,如果译者对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翻译起来就会感到
更有信心,更有把握。
何教授接着介绍:以我翻译的《无章的情趣》为例,此诗是1987年应王佐良教授之约翻译的,收在他主编的《英国诗选》里。这首诗是英国17世纪诗人Robert
Herrick(1591—1764)模仿Ben
Jonson (1572—1637)的 “Still
to Be Neat” 一诗而作,两诗的主题也一样,都是以英国查理一世时期(The
Caroline Period)妇女的衣着服饰作比,旨在说明艺术之美不在刻意的精雕细刻,自然无拘就是美,无章自有它的情趣。这首诗也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前进,当时一些诗人的审美观点也在改变何教授介绍了其当时翻译这首诗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知英国十七世纪妇女的穿戴到底是个什么样,翻译时感到心虚,没有把握。为了做到心里有底,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还查看了一些图片,直到基本弄明白了英国十七世纪查理一世时期妇女的穿戴模式以后才动笔翻译。那时妇女的服饰比较保守而拘谨,甚至很古板;当时的文学艺术也同样讲究精雕细刻,讲究严格而古雅。知道了这些背景以后,心里踏实了,遣词造句也就大胆而自然起来,终于将这首诗翻译出来,向王佐良教授交了卷,他在复信中也说我翻译“严谨”,表示满意。
从何教授认真地研究翻译这首诗中,他的经验值得好好学习,即:我们翻译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因为不了解背景而无从下手,即使勉强译出来了,自己也不知其所云,更无法鉴定自己译作的真确与优劣。可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条件允许,译者应努力掌握一点背景知识后再动笔翻译。翻译是再创造,也是再发现,译者应该自觉地、努力地把握一首诗的整体艺术特点,对诗人的遣词造句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注重语言技巧,注意诗歌形式,留神诗人在诗中运用的每一个个细小的、微妙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努力再现原诗特点,或采用创造性的方法再现那些艺术特点。但是,或许没有一个译者能像我在前面叙述的那样,在翻译一首诗歌之前能作如此仔细、全面的分析。不过,我感到对一首要翻译的诗歌,一个严肃而认真的译者有必要作这种仔细而全面的分析,它是翻译的一个步骤,对翻译是很有助益的,这是我从实践中得出的体验。
何教授自我表述道:1984年为英语本科生开设诗歌选读课,1986年开始为研究生开设诗歌课。既然要上课,我必须做到课前备课,课上给学生讲解,这个过程迫使我必须对每一首诗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我的很多译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有的是对别人的译诗不太满意,自己通过教学后再进行重译的。我深感对每首诗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把握全诗的主要艺术特点对我的翻译有非常大的启迪。我也认为,我的这种翻译活动就是一种自觉、认真的翻译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提高了翻译质量。
何功杰教授简介:
何功杰,1939年生,安徽绩溪人。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曾任安徽大学出版社首任社长,现任安徽大学外语系研究生导师。从教30多年,为英语专业开设过十多门课程,在安大首开设英诗选读课。曾两获教学优秀奖。多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特等奖,连续三次获台湾“梁实秋文学奖”。1994年2月—8月应邀去台湾讲学,被聘为台湾静宜大学外研所客座教授。曾入编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香港)的《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发表的主要作品编著有:《英诗选读》,《英诗品读》和《英诗助读》。中译英有《中国安徽》,《黄山》,《三字经》等。英译中有《XJ肯尼迪译诗一束》。《英国诗选》(王佐良主编)等,撰有《关于英语精读课之我见》,《春天。美好的春天》。《对(西风颂)翻译之管见》,《挖掘民族传统的当代爱尔兰诗人》,《反顾历史,沉思现实》,《论英国当代诗人乔弗雷·希尔诗歌的艺术特点》,《霍普金斯:十九世纪诗人,二十世纪风格》等文。
【附2】:长风增行衍译本—
《凌乱的畅【想】》
凌乱的着装,
5A
激起对衣着【华丽者】狂野【的联想】。13A
【欲遮还露】的披肩,
7B
让人【浮想联翩】。
6B
【零星点缀】的蕾[丝],
7
使鲜红的胸衣凸显。
8B
敞开的袖[口],
5
恰好让丝带散落。
7
【更】引人注目的[是]:
7
波浪般的衬裙,
6
【飘撒开来,】
4C
【勾勒出曼妙的身材。】 8C
随意打结的鞋带,
7C
【娴静中】透着奔[放]。
7
【啊!凌乱的风韵 】
6
比丝丝入扣的严谨更让【人】着[迷]。 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