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为了歌唱》The Aim Was Song【美】弗罗斯特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英诗汉译 |
(原诗属四步抑扬格,交韵;拙译每行10字,
Before man to blow to right
在人类准确地吹奏之前,
The wind once blew itself untaught,
风儿早就刮得任其自然,
And did its loudest day and night
而且响彻在白昼与夜晚
In any rough place where it caught.
管什么一路上坷坷坎坎。
Man came to tell it what was wrong:
哪儿错了
It hadn't found the place to blow;
它没有找到该吹的地方;
It blew too hard
它吹得卖力
And listen
那末你听
He took a little in his mouth,
And held it long enough for north
接下来长时间屏住呼吸
To be converted into south,
足以让北风成南风习习,
And then by measure blew it forth.
然后才按节拍吹出嘴里。
By measure. It was word and note,
按节拍。
The wind the wind had meant to be
风儿本就有意要成风管*
A little through the lips and throat.
经咽喉、嘴唇吹出一点点。
The aim was song
就是为歌唱
译注:*风管

人类【知道】正确吹奏以前,
风儿的吹刮曾经【放荡】不羁,
日日夜夜放开嗓子,
刮过任何途【径】的崎岖之地。
人类告诉它错在哪里:
【因为】没找到该吹的地方;
而且吹得太响—目的【应】是歌唱。
听—应该吹得这样!
他在嘴里吸进一小口气,
长时间屏住呼吸,
久得足够让北【变】成了南,
然后按【规则】吹出嘴里。
按【规则】,那就是音乐与词【汇】,
风儿本就【应该这么吹出】—
一点一点经过喉咙和嘴唇。
目的就是歌唱—风儿【看】得清楚。

这首诗的寓意可以说成是诗人试图通过没有经过人类调教的风和经过人类调教的风的描写
来表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有本领把本来无用的自然现象转化成对人类有用的事物。诗人
说,风在没有被人类调教前,只能“日日夜夜放开嗓子,刮过任何途【径】的崎岖之地”,“
【放荡】不羁”。但经过人的调教,风就能变成音乐和歌唱—在诗里,诗人用吹口哨来代表。
人能把空气含在嘴里,过一会儿,再“按【规则】”吹出来,就变了音乐。诗里说:“长时间
屏住呼吸,足够让北【变】成南”,是个比喻和夸张的说法。意思是,经过人类的操作,事物
可以变成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样子,正像荒漠的北方一瞬间就变成了葱郁的南方一样,本来只是
大声吹刮的风,经过人嘴,突然就成了音乐。
还有人说,弗罗斯特的这首诗实际上是谈论怎么创作诗歌的。诗人认为,虽然不是任何素
材都可以变成诗歌,但是要是“按照【规则】”处置,那么,即使看来毫无用处的材料也能变
成诗歌,那就是要选择“词【汇】”,考虑“韵律”和“节奏”(诗里说的是:“按【规则】,
那就是音乐和词【汇】”),也就是,要按写诗的规则才能写出诗歌来。
弗罗斯特这首诗共四节,每节四句,韵式均为abab
押
人还没来得及把风教导
风无师自通把自己吹跑
没日没夜扯着嗓子干嚎
胡冲乱撞随便哪里停靠
人赶来告诉它这是徒劳
精疲力尽也难成就曲调
风说我不知该怎么张嘴
人说听好,你该这样吹!
他轻吸口气含在了嘴里
留足余地让它先往北地
中途折返转而向南吹去
一点一滴缓缓吐尽气息
斟酌计较,把语义音符塑造
风终于找到自己的步调
双唇和嗓子只要用得巧
必能唱出美妙的歌谣—风儿已明了
译者按:
弗罗斯特的诗大爱。这首小诗好像童谣,却又充满理趣。风需要向人讨教么?
当然不,但我们真的懂得怎样吟咏么?没错,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人类呀!弗罗斯特
对音调和语义搭配十分着迷,他的诗就是其成果最有力的体现;音调和语义完美的
结合,塑造了质朴而隽永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