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自体心理学视角看亲职化
(2020-07-09 03:09:42)
标签:
亲职化父母化分化自恋自体客体功能 |
分类: 心理 |
最近遇到了‘亲职化parentification(父母化)’一词,其中有这样的一段:
“亲职化关系对孩子成年后有怎样的影响?
1. 情绪敏感
亲职化关系最持久、最恼人的影响之一就是子女在成年后的情绪会变得非常敏感。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一般是负面情绪),把这种情绪内化到自己心中,并且沉浸在这种情绪中难以自拔。例如:
时刻关注别人,琢磨他们的感受;
别人感到痛苦时,你也会觉得不舒服;
觉得大部分时候你需要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
2. 容易愤怒
父母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非常暴躁的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爱恨交加。有时他们不太理解自己的愤怒从何而来,但还是会对他人发火,特别是朋友们,男/女朋友,配偶和孩子。
他们可能会有爆炸性的或者被动性的愤怒,尤其当对方恰好提出了与父母类似的期望。因为一旦直面这个问题,过往一些难受的经历——向父母寻求慰藉却不可得,情感诉求得不到回应——就会再次袭上心头,失望、羞耻、自我批判的感觉只会让他们痛苦加倍。
3. 很难建立依恋联结
父母化的子女因为从小很少依赖父母,在长大后,会觉得和朋友、配偶,或者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难承认自己的确有依赖他人的需要。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容易让别人产生错觉:我是你的朋友,但感觉你其实并不需要我。长此以往,他们似乎成为了人群中的“另类”,并任由其形成交往过程中的恶性循环。相应的,他们进入婚姻的时间也可能较晚。”
其中“别人感到痛苦时,你也会觉得不舒服。”是我一直觉得奇怪、好奇和想探索的。前面我说我容易‘吃进去’,就是这个含义。‘吃进去’,是指,我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弄得就好像我自己那样了一样,对方的痛苦成了我的痛苦。
好,有个新鲜的例子:节目中,有位女孩,穿汉服古装,仙气飘飘的,她有点不接地气,要把生活过成‘诗’一样,而她男朋友不得不去工作挣钱,务实接地气。女孩‘爱幻想’,没有工作,连饭也做不好。我在看节目的时候,有那么一阵,我很投入,让我感到了一阵焦虑、迷茫、害怕,是因为,如果透过女孩的幻想看过去,生活将没有着落,居无定所,生存都成问题。
我赶紧抓住这个‘affect
state’情感状态,去体会它:我是把女孩的‘幻想’当成了指导思想,朝着它前进的话,就会让我感到迷惘、空虚、无着落,我感到害怕。这个,有点像,小时候,我隐隐约约地,觉得父亲的虚荣就让人感到‘不着边、不靠谱’,让人感到迷茫、害怕,前途是会‘被带到茄子地里去(指走偏)’。
虽然,我现在有理论支撑,让我知道,女孩是有点自恋和幻想fantasy。但只要能给她提供自体客体功能(如镜映、理想化、孪生陪伴),她就会慢慢地改变。但,我还是很容易,像是遇到我父母那样‘不接地气、不靠谱’而感到迷茫、焦虑、着急。
本来要自己研究怎么回事的,正好遇到‘亲职化’一词,发现国外早研究过这个东西了。其中‘时刻关注别人,琢磨他们的感受;别人感到痛苦时,你也会觉得不舒服。’就是我要研究的问题。
在我弟弟那里,在老九那里,我也发现这个问题:在我跟他们倾诉我的痛苦时,他们不安慰我,好像他们自己也陷入痛苦,他们急着逃避、排斥它。所以,他们是批评的。
亲职化(父母化)的小孩,从小,就本能地敏锐地捕捉父母的感受,去满足和照顾父母。他们经常忽略自我的感受true
self。长期的这个状态,让他们对别人的情感非常敏感,而又忽略和没有自主自我autonomous
self的感受。或许他们有迎合满足父母的false
self。既然只是迎合、适应、顺应别人(父母),像我,对那位自恋、幻想的女孩,我要去适应、迎合、顺应她的话,可不是会感到‘虚无缥缈、不靠谱’嘛。
哦?终于找到感觉了!
亲职化的孩子,总想去迎合、满足、照顾到父母的需要、情绪。像照顾孩子。他们会顺着父母的情绪、幻想、期待往前看、走。比如我,考什么大学、什么城市、找什么对象、什么工作,都会猜测预期父亲的喜好,按照他的喜好来。但我终于发现、确定他的喜好、幻想不靠谱,把我带偏(带到茄子地里去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冲突conflict。按照他的喜好走,不靠谱,那我就要求他改变喜好,务实点,靠谱点,让我继续满足他、照顾他的‘改进’的喜好。当然,他很难改变。有时候,我不得不更进一步,希望我能改变他,这也很难。再进一步,就是,干脆,按你的喜好幻想走的话,不靠谱,你就按我的来吧。结果肯定是,他‘不上我的路子’。
这里,我好像都是有点跟父母没有分化好。正如我前面说的,‘没有安置好父亲’让我放心不下。这有点像我不能‘抛下他不管’。(亲职化的孩子,能抛下父母不管吗?能自体分化self-differential好吗?)
其实,自体心理学讲得清楚,像这种‘自恋不成熟’的父母,是需要自体客体功能的。我在跟父亲的‘纠缠不清’的关系里,除非我确立我的‘自体客体(作为他的自体客体)’身份,否则,是很难不跟他发生上述‘矛盾冲突’的。但我要确立自体客体身份,就要占据主动、主导权(像父母地位一样地,有权威性),但尴尬地是,他是父亲,他在父亲地位上,在出现‘争执’的情况下,我很难在心理上占主导地位(如果跟孩子有‘争执、争议’,父母还是占心理优势的)。
也就是,要做父母的‘自体客体’,并不容易,父母不像孩子那样听话、服从。再说,他们也不像孩子那么单纯,父母有他们的‘历史’,所以,心理、地位都不占优势的孩子,要比咨询师更难做‘自体客体’提供相应功能。
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好像应该是第一步。前面说了,如果连分化这一步都没有做,孩子亲职化的结果是,只能‘顺着父母的眼光看’,这显然不可能有好结局,因为,父母是不成熟的。
前一篇:自体分化,以及冲突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