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我对“投射性认同”的理解
(2018-04-18 15:35:47)
标签:
投射性认同投射 |
分类: 心理 |
关于投射、投射性认同,以前,我有过很大的困惑,现在,又开始有了新的理解。
上篇的博文《摘选的两篇投射与投射性认同的文章》,可以作为参考。
投射、投射认同,如果,放到“婴儿模型(或儿童模型、小孩模型)”中,就好理解。我们看,投射认同的四种类型:常见的投射性认同类型有:依赖型投射性认同、权力型投射性认同、迎合型投射性认同和情爱型投射性认同。
一,依赖;那就不用说了,小孩子,是依赖的。那种依赖型投射性认同,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二,权力型;小孩子之间,经常有这种权力型的‘表演’。有点像‘谝能’,或者,要我说,是小孩子的权力的‘夸大自体’,以博取父母的、小伙伴的重视、崇拜。如果因此有人献殷勤,那是额外收获。
三,迎合型;迎合大人,迎合别人,能获得好处、认可、喜欢,每个孩子,都会。
四,情爱型;也好理解。
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些表现,跟孩子的表现联系起来,或者说,这里提供了一个视角,那就是,用小伙伴的视角、父母的视角,看一个小孩子的‘投射性认同’表现,那简直是‘非常正常、适当’的。
可是,如果,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父母、大人的“投射性认同”表现,那感受就大大不同了。(或者,大人看另一个大人的‘投射性认同表现’)。
上篇文章中,所谓‘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员工怀疑某同事’的案例,就是,‘某同事’,被另一个大人,给‘投射了’,然后,他‘(被投射)认同’了,就真的背后‘讲坏话’了。
另一个例子,母亲怀疑孩子‘会出事’,结果孩子就真的经常‘出事’了。这就是,孩子被父母投射性认同的结果。
对比,如果小孩子‘投射性认同’父母,则极大的可能,被父母看成‘小孩子的不成熟’正常行为。父母,既不会‘认同’,也不会反抗、拒绝,而是‘爱护、关心、引导’。
为什么,很多文章,把投射、投射性认同,写得那么可怕?写成‘操纵、控制’?写成‘不知不觉地中招了’?
如果,你站在大人、父母的视角上,看一个人对你‘投射性认同’,注意,你这个时候,把他看成了‘小孩子’,那,你根本不会被操纵、中招,而是带有‘父性、母性’地,看一个‘小孩子’的‘把戏’。
把对方看成‘婴儿、小孩子’,这里面,就给了一个背景:‘小孩子不懂事,需要模仿、表演、学习,对父母有“自体客体”需求(依赖)’。那,小孩子的‘权力型’,也就会被父母看成是‘预演、模仿、仿效’。
我们举个投射的例子:如果一个三岁小孩子对妈妈说:‘你坏!’妈妈的思维,肯定是想小孩子不高兴了,有什么需要、不满,而不会真的去计较:‘我坏?我不被人认可?我有缺陷?我被社会人群嫌弃?……’
可是,如果一个大人对你‘婴儿模型’地说‘你坏’,你就可能会联想到,你‘不符合社会人群的规范’。为什么?因为,面前的大人,已经有了‘评价资格’,有了‘社会经验’,他的‘评价’,有可能代表某个‘社会规范、社会标准’。虽然,你也有可能,怀疑他就是‘耍小孩脾气’,但,你确实有可能陷入‘无限猜测的“黑洞”’。(而,面对一个小娃娃说的‘你坏’,你就不会乱猜测(陷入‘黑洞’)。)
自己不成熟的、有自体缺陷的人,往往会‘被投射认同’,也就是‘认同’了‘投射’(无论接受了,还是强烈反抗,都算是‘认同’)。对比,有些人,就不会‘被投射认同’,投射认同,对他不起作用。比如父母对于孩子的‘投射认同’。
“如,一个人有一种自我否定的冲突,不能够接受自己、爱自己,但是这在意识层面是不被允许存在的(自己怎么可能不喜欢自己呢?),于是这种念头收归潜意识,但它未完全消失,它投射在外的话,就会不断将别人的行为解释为:“他拒绝我的行为是因为不喜欢我”、“……行为是因为我被他讨厌”等,这便是投射。”
上面的话,解释得令人费解,但,的确有这种现象。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很多人更容易接受、好懂:
所谓的‘自我否定’,在‘婴儿模型’中,也就是,小孩子感受到的‘(自我)否定’,那都是源于‘父母’,是‘自体客体’的原因。因为,一个小孩子,的确没有否定的价值,也就是,你否定他,不否定他,他都是‘无能的、依赖的、无助的’,我们否定一个人,那得否定得有价值,要么,让他做‘坏典型’,以警戒他人,要么,让他改变。可是,一个婴儿被否定,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作用。所以,婴儿,自然,把被否定的原因归于‘自体客体’、‘父母’。那似乎是一种‘归于客体、外人’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还有那种‘自恋固着’,也就是,还像个孩子一样的,那他,就会出现上面例子的‘投射’。
““他拒绝我的行为是因为不喜欢我”、“……行为是因为我被他讨厌”等,这便是投射。””——小孩子不就是这种想法吗?有这种想法的小孩子,是不是很正常?
所以,孩子,把自身不好的感觉,都归于‘自体客体’(客体)的原因,是非常‘适当的’。
我:‘你误解我了’;老九:‘那是因为你没有说清楚’;我:‘你惹我生气了’;老九:‘那是因为做得不好’……
我觉得,老九,几乎把所有的‘错’,都归到我身上,而他,没有一点‘承担力’。如果,把他类比成‘小孩子行为’,倒是挺好弄明白的。
可是,我常常还是被弄恼火了。因为,我觉得,高学历的老九,会‘有鉴别能力、有成熟的判断、有根据的判断’,那,他说我错了,我就不能排除‘他是有逻辑性的、有成熟判断的、有社会标准的’。这让我感到有压力、有压迫、被否定。我恼火,跟我‘认同’了他的话,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吃进去了’(反抗,是吃进去了,觉得不对味,想吐出来,但吐不出来了)。
如果我足够成熟,或者,如果我对这种‘投射、投射性认同’,有体验,和有‘自我安抚能力’、‘自体确定能力’,我就不会‘纠缠、计较、掉入陷阱’。(这里,就要提到‘自体客体’的作用了,也就是,如果,父母,是理想化的,也就是,有过这种对付‘投射性认同’的模范、示范作用,那,我也就有此能力)。
说到这里,想多说一点。假如,在我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投射’(于他)有成熟的对待,那我就会内化他的办法,也就会显得成熟。——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最主要的,父亲经常‘投射性认同’于我,他经常不能承担,却推卸责任于孩子,比如他著名的‘还不都怪(你)自己?!’(注意,出了问题,小孩子‘怪’父母,天经地义,非常适当。此时父母,应当是‘容器’,保护、作为‘刺激屏障’、安抚孩子。而此时,如果父母把错归于孩子,“还不都怪自己”,那,没有任何的正面意义。上面已经说过了。)
所以,“小孩子把大人的‘孩子气’看成‘大人气’”。那,老九的‘推卸责任’(把错都归于我),就很容易,让我移情性地,看成‘父亲归错于我’。而不是还原性地,看成‘小孩子脾气’。
上面,给出了,老九投射,我‘认同’的一个原因。(再强调,反对,也算是一种‘认同’。)
再让我捋捋:
所谓投射,就是小孩子的那种,把自己的不舒服的原因,归于‘父母’。父母不会出现‘认同’现象,而是有责任、有义务地去照顾弱小的孩子。
可是,如果父母,‘婴儿般地’,把自己的不舒服的原因,归于孩子,那,孩子很大的可能,是‘认同’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好,也可能反抗,但都是‘认同’范畴)。
一个大人,‘投射’另一个大人,则出现‘两可’:一,小孩责怪父母的那种‘投射’;二,父母责怪小孩的那种‘投射’。
但因为,大人都是才从孩子走到‘大人’,那,理解成第二种‘投射’的可能性偏大一些。这里,就会出现‘被投射性认同’了。
小孩子对父母进行‘投射性认同’,那基本上是正常、合适的,是吸引父母的照顾、关心、重视、夸奖(镜映)、认可、喜欢的。
而大人之间,父母对孩子进行‘投射’,那才真的出现‘认同’。那就有‘操纵、控制、达到自己目的’的‘味道’了。但,并不像‘操纵’这么可怕,更多的,是‘孩子的依赖心理’。而如果对方不‘认同’,不‘配合’,那‘孩子’,顶多也就是个‘哼哼唧唧、抱怨、耍孩子脾气’,如果对方能像父母一样地‘关心、照顾、安抚’,也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进行投射的人,其实是希望能够通过投射和对方对投射的认同来增进彼此的关系”。
上篇文章的案例是:“例如,一位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公司员工总是怀疑某同事背后讲他坏话、排斥他、孤立他(注:主体将自己内心的安全感缺乏投射到客体身上)。实际上,那位同事当时并没有这样对他,但久而久之,就渐渐真的对他不友好了,真的在背后讲他如何如何不好了,搞到公司的人都不理他(注:客体对主体的投射产生认同,这种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互动,主体和客体双方都是意识不到的,都是在双方不知不觉中发生)。”
某同事,显然,被‘投射者’,搞毛了,搞烦了,他也就真的说投射者坏话了。他太看高、看大了投射者了,把他看成‘有逻辑性、判断性、成熟的大人’了,如果,某同事,能像父母看小孩子那样,看出投射者‘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行为’,那他去安抚(哄哄)一下投射者,问题就化解了。
那,我可以不可以说,某同事,把投射者的行为,跟‘把父母的孩子气,看成大人气’联系起来了?也就是,把投射者的行为,当成‘某些可恶的大人行为’了?从而加以排斥、反感、防御?
文中的那副图,有‘自体表象、客体表象’二词,我觉得很有启发。
我似乎觉得,‘自体心理学’里,没有讲“把投射者的行为,当成‘某些可恶的大人行为’”。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觉得‘看懂对方’,也是治疗。
对我来说,父亲的‘自恋行为’,让我这个孩子,很困扰、很受伤。可是,当我还原了‘自恋行为’是‘孩子行为’时,我的受伤,就减轻了,自体也完整许多,因为,我常常把父亲的‘自恋行为’,理解成‘艰难的、困扰的环境’。是‘外部艰难、可怕环境’。而一旦还原成那是‘孩子的弱小的行为’,我就不觉得那么‘可怕、艰难’了。
前一篇:摘选的两篇投射与投射性认同的文章
后一篇:分析老九的‘坚持认为那是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