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情绪脑、爬行脑’(摸索、很凌乱)
(2016-09-24 15:15:54)
标签:
情绪状态 |
分类: 心理 |
催眠、情绪、原始脑(爬行脑)、记忆信息的碎片化存储……,这些,都指向了一个东西:针对意识脑的工作不怎么奏效。那,就应该针对‘原始脑’做工作。
针对‘潜意识’做工作,这里,还是提到了‘意识’。潜意识,是个用得太滥的词。
而针对‘原始脑’做工作,再极端一点,那就是针对‘爬行脑、动物脑’做工作。那,语言的‘逻辑成分、意识成分、内容’就不那么重要了。像语音语调、行为动作、环境,以及语言带来的‘环境’,就更重要了。
但,有这个想法,却无从下手。
催眠的‘状态’,可以给一些提示。
信息的碎片化存储(指一个图像,其实在大脑中,分散化存储的,小模块化了。)
再从小小孩子、动物那里,找灵感。
有这么几个现象,值得思考。
一,‘先跟后带’。通过模仿对方,后来,对方跟你‘走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一个小孩子,看到那些跟自己相像的人,他就喜欢去跟他们一起玩。人怕‘孤独’,那,人就有一个倾向,找相同点。
人遇到陌生人,只要有了相同点,那亲近感就增加了。
二,信息的碎片化储存,那,有时候,信息碎片就能单独起作用。我感觉,当一个人有了某种不安、不和谐的感觉,那即使看一幅画、听人说话,都会把这个‘信息碎片’挂上去。
心理学上,有‘内隐记忆、内隐知觉’,所以,还有‘启动效应’。如果一个信息碎片,挂到一个意识上去,如果很契合,那就很清楚这个碎片了,如果不是很契合,那,只是这个意识受影响,但有点‘说不清怎么回事’。
头两天,我遇事心慌,即使简单的该做饭了,该理发了,我都会心慌。这无论如何,都让我搞不清怎么回事。我躺下来,‘品味’那个感觉,这有点像‘自由联想’,直到,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个事件,最符合那个‘心慌’的感觉,那,我基本就明白了那个心慌是怎么回事了。
也就是说,那个心慌的信息碎片,乱挂在‘做饭、理发’等事上了。影响了心情,但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而只有挂到小时候的那个事件上,才契合完美。
三,所谓潜意识,到底怎么回事?单独看一个‘信息碎片’,算不算是‘潜意识’?就如瞎子摸象,只看到、摸到局部,是无法有‘大象’概念的。一幅画,挖下一小块来,你无法知道整体画是怎样的,那就‘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东西,是不是就算‘潜意识、无意识’?因为它构不成一个‘意识’。但这个‘无意义的碎片’,会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往任何事上套。我以前,形容它为‘自由基’。
四,从婴幼儿、动物身上找灵感。婴幼儿看到一个事物,他往往只能看到‘局部’,比如,父母的给予的‘安全感、温暖感’,婴儿联系到的,只是‘乳房、气味、搂抱的触觉、父母的声音……’局部代表全部,但这些东西,却有点说不清。比如,你拍到小狗的腹部,它有一种温馨感,那,它自己也说不清,怎么会有这种感觉的。
五,有时候,也说内隐记忆为‘程序性记忆’。那就相当于一种身体性、动作性、触觉性记忆。说是说不出来的,但,一旦提供了环境,就能启动这个记忆。这就像,刚刚我忘了一个事情,但只要我再回到原来的‘环境’,我就容易想起来。
哦,我曾经论述过,忘记了一件事,但,人是怎么知道忘记了一件事呢?知道忘记了一件事,但却回忆不起来具体事件。这就是,记住了一些碎片,比如有事,但什么事,却忘了。只要再提供‘环境’,那个事,就能想起来了。
所以,我曾经说,要是能回忆起三个碎片以上,那大概就能指向、勾勒出一个具体的事情来,但,一个、两个碎片,很难勾勒出整体事件。这与三点成形有关。
想起松明的一个‘心灵魔术’,他带人参观,房间里,有许多比如数字5的暗示,5张牌摆桌子上,墙上有2015年的5给放大了,比如还有‘呜呜’的鸣笛声,他也经常伸出五指说话(我不记得他的内容了,这些都是我自己相像的),最后,他让人想一个十以内的数字,人们说5。但人们并不知道,心灵魔术师怎么知道他们会选择5的。
我这样解释:碎片式的,刺激5这个信息,但因为没有‘意义’,人们不会‘有意识’,有声音刺激,有视觉刺激,可能还有感觉刺激,但,这些刺激,激活了大脑的不同的地方,但因为单一,没有意义,或者,意义都联系到别的事情上了,只有魔术师最后问:‘请你们说一个最有感觉的数字……’,此时,各个刺激,就聚焦出‘5’来了。又由于心理师诱导你的意识在别的事情上,当然你回忆不起来怎么回事。
其实,这个原理,只要受过训练的人,就能‘意识到’。而心灵魔术师,能主动应用这个原理,那说明,如果有人对他做这个魔术,他就能‘意识到’怎么回事。
这说明,一些刺激,存储在不同的脑皮层,而未必一定要到意识领域,不必意识到,身体会自动运行,而要意识到,那就需要意识去提取信息,而且还会加以组织,才能理解。
大脑有‘爬行脑’,在最里面,包裹在爬行脑外面的,叫‘边缘系统’,一般指情绪脑。而最外面,是新脑,是理性脑。
我们可以想见,所有的五感,一定会把信息,直接传递给‘老脑’,新脑的信息,或者五感也直接传递,或者,是经‘老脑’二次传递。所以,新脑,是归纳总结的,而老脑,可以直接反应,未必要经过新脑(意识脑)。
这是一种暗示,但一个东西奇怪,为什么在心理治疗中,暗示效果比明示好呢?
我猜,正是因为‘理性大脑’出现了扭曲,明示的结果,就会出现‘理性’参与,使得‘暗示效果’差了,被干涉了。因为明示的时候,必然也有暗示效果,所谓暗示,只是避过了‘理性脑’的参与,而明示,一定既有‘暗示’,又有明示,而理性脑一参与,破坏了其中的‘暗示’效果。
怎么破坏的?我们说,暗示中,那个暗示,是个自由基,它会自由窜动。它会无由头地,链接到其他事情上去。比如我暗示了一个‘自信’,那,这个‘自信’碎片,就会链接到你的很多事情上去。可是,明示的‘自信’,可能只固定在一件事情上。那就达不到治疗效果。再加上,明示的结果,会出现‘防御、抵制、过滤、筛选’等结果。理性脑,会加以加工、过滤、筛选、扭曲,干涉到身体的接收,所以,不如暗示那般能直接作用于身体。
怎么破坏的?我们说,暗示中,那个暗示,是个自由基,它会自由窜动。它会无由头地,链接到其他事情上去。比如我暗示了一个‘自信’,那,这个‘自信’碎片,就会链接到你的很多事情上去。可是,明示的‘自信’,可能只固定在一件事情上。那就达不到治疗效果。再加上,明示的结果,会出现‘防御、抵制、过滤、筛选’等结果。理性脑,会加以加工、过滤、筛选、扭曲,干涉到身体的接收,所以,不如暗示那般能直接作用于身体。
一个人,在非常放松、宁静、意识不活跃的状态,信息容易直接进入身体,受‘理性脑’干预较少。
小时候,母亲最烦的,就是父亲的能睡觉,所以,她经常在父亲睡觉的时候,发脾气、责骂。我们小孩子,也受连累。在半睡半醒的时候,大脑意识不清醒,所以,母亲的‘理由’进不了‘理性’,而她的生气、惊吓、怒气等身体易感的东西,倒是能直接进入身体。所以,我怀疑,我的坏脾气、烦躁,与母亲在我睡眠的时候,给予的‘坏感觉’有关系。
所以,催眠效果要好,那一般要在非常平静、大脑放轻松的时候,或者,在大脑处于愉悦状态,那是因为,催眠师的幽默可爱,让受暗示者容易接受催眠师的‘东西’。还有一种催眠,叫‘超载、困惑’法,就是让受眠者,‘缴械投降’了,‘晕’了。这个时候,理性脑卡壳了。对比,许多人,是用生气、批评、责备的方式,如果受眠者很听话、懦弱,也会能接受一些东西,但,总体来说,因为受眠者不舒服了,防御、抵抗性就强了,‘催眠暗示’效果就差。但这样做,有一个‘暗示’效果比较好,那就是,‘我很差劲,我受排斥、不受喜欢、我怕。’所以,生气、责骂,起到的效果是‘怕、屈从’,这对于动物效果比较好,而让一个人怕你、屈从你,很少是你需要的,因为,你要的,往往是对方主动、积极、对你好。你并不是想要一个人,对你唯命是从,像个机械的被动的动物。统治阶级,或许需要这样,而家庭里,是互相关爱、主动的,所以,你决不是想要一个‘傀儡、木偶’。
六,在心灵魔术中,大部分,都是暗示一些物体、数字等非情绪的东西。在心理治疗中,那就要暗示一种‘有价值的情绪’了。比如,骗子,很会套近乎,‘啊,我也是山东人,我也喜欢旅游……’这会让你有亲近感,放松、信任他。
见面寒暄、聊聊家常,这都会增加亲近感、放松感。冷读术中,有一个技巧,就是先闲聊,你说yes,今天天气不错,yes;看你最近挺忙的,yes……然后,你就有了说‘yes’的倾向,然后,他提出一个要求,你就比较容易倾向于说‘yes’。
所以,‘先跟后带’技术,就有这个效果,先顺、赞同、认可,让来访者产生你跟他一致、一边,你们是一伙的感觉。那慢慢地,他也会维护你,迎合你。而不是开始的,带有抵触、对抗、不信任的情绪。
所以,这个‘接纳、认同’,并非是那种‘理性’上的‘认同’,而是一种‘情绪上’的,所以,不要管‘理性’是不是合理,而是要管‘情绪上’是否对劲。因为,这是一种‘情绪上’的事。
有句话,叫‘你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对,确实,我就遇见过,有人反对我的某事,却不提任何正确建议。我就怀疑,他是不是正的要纠正我。所以,我自己的话是:‘我是对事不对人,你是只对人不对事啊。’其实,他是一种‘情绪上’的事。此时,要跟他争论,就不要再争论‘事’了,最好,是针对情绪,来说话吧。
针对情绪说话,那,就不要管‘合理不合理’了。所以,催眠,让头脑清醒的人看来,‘荒诞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