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冲情绪,先不管事情如何
(2016-02-09 17:02:09)
标签:
情绪状态 |
一般,我们帮助一个有问题的人,有这样的几个方法:
一,指出错误在哪里,告诉对方正确的做法。
比如:‘这么点小事,就吵架,吵什么呢?有事好商量,商量着来嘛。’
再比如:‘你不能老打麻将,不顾家。打麻将赌博,不是好事。你应该多想想如何做好生意,帮帮家里。你再这样打麻将,早晚会把你的家都给打丢了。’
二,讲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你的打麻将,与你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有关。受到的认可关爱少。打麻将,是想快速成功,快速证明自己……’。当事者会觉得,要解决打麻将问题,需要父母的认可、欣赏、鼓励。这是不是扯大了?他不想管那么多,他只想,如何能解决我打麻将的问题。
我看nlp方法,似乎不问问题出在哪里,就直接用方法技巧,给直接把问题处理了。艾瑞克森的催眠疗法,也不考察原生家庭历史,也不指出错误,也不指导正确,直接用催眠暗示,把人给改变了。
有点神啊。
比如,昨天我看到的艾瑞克森式催眠:‘假如,未来,你把你的毛病,都完全克服了,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看看,你会怎样?’用理查班德勒的说法,这是给患者一个未来的美好想象,这是一个方向,并且诱导患者进入这个方向,吸引他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确实,是未来导向的。我觉得挺高级。
还有一种‘安抚内在小孩’的方法,也很有效。就是一个人害怕了,畏缩了,有情绪了,就安抚那个内在小孩。这个,既不讲理,也不指导,是情绪化的关怀、呵护。
我也在想,如果有人能够引导我、顺应我,我也好办。可是,我常常受到批评,可我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有错吗?怎么错的?是的,我也想往正确好的方向走,可是,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羁绊我,让我突破不了。
所以,我研究问题出在哪里,我的羁绊从哪里来的,我受到了什么影响。我去除羁绊。
比如,我经常会有‘愧疚感’。我一直以为,这个愧疚感,是正常的,应该的。我也不知道它具体怎么回事。按新方法,只要诱导我一个好状态,当我不想要愧疚感时,我就能够很快进入想要的好状态。
可是,如果这个诱导,不是别人诱导的,如果我不是被动的,那要我主动,我就要确定,那个愧疚感,是可以抛弃的。所以,当我有意识地要抛弃它时,我会心里不安:‘它到底是不是有价值的啊?’
这也好比,要让我扔掉我穿过的鞋子,如果有人告诉我,让我扔掉它,我会觉得它可能还有用,而不忍心扔掉。而如果别人帮我扔掉了,并且引导我高兴地接受这个现实,我就不会有痛苦。
所以,要让我亲自、有意识地扔掉那旧鞋子,我得确定,它的存在,已经没有价值,有副作用了。
我现在做的,就是分析,我的一些习惯、‘毛病’,它怎么回事,它确实‘有害’了,我才能放心地,舍弃它,去追求新的‘好习惯’。
这也就是,别人帮着处理,跟自己亲自处理的区别。
其实,我也明白,当我用‘自己亲自处理自己的毛病’的方法,照搬给别人,把事情分析清楚了,让他们自己决定去处理自己的毛病,这个做法,耗时耗力。而且,因为缺少心理分析的技巧、知识,我要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全懂,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所以,别人,不想听那么多的道道,也懒得花那么多的脑细胞去分析,他们只想要结果,要改变,或者要个简单的方法。
精神分析疗法,常常是让人‘参悟’,或者说,要患者自己‘潜意识意识化’。可是,一些新方法,如NLP,就不需要你去明白太多,它能直接让你感受到好结果,可能给你个选择:‘你掌握直接进入好结果的状态,老状态,也给你留着,你选择吧。’
这好比,有人拿双新鞋给我了,那我不扔旧鞋,那不傻吗?
那,似乎精神分析法,是讲道理给你,让你自己去买双新鞋,扔掉旧鞋。或者,你自己通过一些方法,自我改变,那就是要扔掉旧毛病,换成新习惯,注意啊,新习惯不是现成的,那要扔掉旧毛病,就有阻力。所以,要分析清楚旧毛病的坏处、怎么回事,放心扔掉,才行。
再举个例子,我有不舍得花钱、小气的毛病,可就是改不了。好,假如有个人很会引导我,引导我该花的钱花,我也深切体会到这样的好处。那,我不自觉地,就不那么小气了。
可是,没有人引导我,我没有那种‘该花就花钱的好感受’,那别人批评我小气,我就有点为难。对,让我直接去大方,我没有太多的‘感觉’,进入一个新领域,会有点‘心慌、不确定’。那只有下狠心,确定地扔掉坏毛病,先忍受‘新做法’,慢慢,恐慌的不确定感,就消除了,体会到新做法的好处了。
哦?这个地方,有意思。我们所谓的‘好做法’,对一个新进入的人来说,会有一段不适应、不确定的不适感的。就如从老家搬到新家,一开始,是不适应的,并没有觉得新家好的,只有适应了,才能安心。
如果有人带,就很容易适应新家,并喜欢上新家,那抛弃老家,也比较容易。
对,我是自己疗愈自己,所为正确的、好的做法,我并不适应,并不确定,我会怀念老习惯。那,我用的方法,是强调老习惯不好了,从而坚定地走向新做法。
可是,当我帮助别人时,就不需要再用我‘自疗愈’的方法了。我直接引导人进入好做法,让他尝到甜头,他自然地就疏离老习惯了。
当然,如果我帮助的人,只能时间很短,更多地是提供一些思路,让他自己去改变,那,精神分析法,也可以理解。
对,其实,我在想帮助某个人的时候,因为没有太多的‘带动时间’,我就只好提供思路,分析,让他自己选择参悟,自己决定抛弃老习惯,去逐渐适应新做法了。对,我常选用,讲清道理,让他自己去决定改变。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这么一个现象:我知道自己的毛病,我也会自嘲,也说给人家,但是,我可以自己说自己的毛病,但别人不能说。
搞心理之后,常犯一个毛病,就是好心好意地去指出别人的毛病,也给出建议,但人家很反感。
就我个人体会,别人指出我的缺点,并且给出建议,假如,这个缺点,也正是我不自信的地方,也就是,我早就知道的缺点,别人越说,我反而就越改不了了。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大概就是小孩子就有的基本情感:‘我要我本来就是好的。’
你指出我的毛病,要我改。那,我感觉我本来不是好的,你要我改。那,我要改了,就代表我承认本来不是好的。——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感觉。
所以,要人改变毛病,最好,让他觉得,他本来就是好的,本来就是有好习惯的,只是恢复到好习惯而已。
比如,教小孩子数学题的时候,如果这样:‘你本来不会,现在,是我教会了你。’小孩子就不愿意学了。改改:‘是你自己弄会了这道题,我只不过提供了小小的帮助。’
nlp直接引导,也会让患者有个‘错觉’(感觉):我自己本来就有好习惯,是我自己的。
‘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如果患者觉得是自己的改变,他愿意,如果是别人的要求,那他就会有一个抗拒:什么意思?你说我本来不是好人?只是现在变成了好人?!
为什么艾瑞克森,很容易让人改变?似乎,他强调多次,他只是配合,是人家自己改变的。假如我是他的患者,我就很乐意改变,因为,我觉得我本来就有好的潜质。我改变了,还是本来就该有的我,还是我。
做精神分析,就会遇到很多的阻抗,原因,恐怕是,精神分析,经常提示人家的‘毛病’,让人很不自信,觉得自己被否定了,或者说,让人觉得,自己本身不是好的。
就在刚才,我体会戒烟的感觉:我也知道该戒烟,我也没有感觉抽烟好,也没有快感,好,我现在不抽烟,至少今晚不抽,一个小时内不抽。可是,我发现,我越是想不抽,就越难受,心慌,似乎有点强迫性地,就又抽了一根,抽了,又后悔、自责。
我就在想,我抽这根烟,既不是出于快乐,也没有享受,抽完还后悔,干嘛还要抽呢?
我发现,抽这根烟,是出于恐惧不安,有点‘强迫性’。对,就是我上面说的:‘你让我戒烟,给我讲那么多的道理,好像我本身就不是好的,要改变,那我要改变了,就不等于承认,我本身就不是好的吗?’
对,这种‘自身不完美了,自己本质、本身有瑕疵了’的感觉,就很不爽。去抽一根,就等于摆脱这个‘自身否定’的感觉。等于说:‘我拒绝自身否定’。
对,这个地方,很绕,很难懂。想戒烟,并且抽烟也没有快感,别人也催促自己戒烟,戒了烟,不就完了?哪里那么复杂?
给你个对比:假如,象NLP那样,直接催眠引导到那种戒烟后的好感觉,有一种很满意的感觉。那在抽烟跟戒烟后的好感觉之间,他自然地选择了好感觉,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
那,被要求戒烟,被要求自己去掉坏习惯,这有什么区别?我有一个感觉,这种做法,好像自己本来是抽烟的,而且这是不好的,要改。这种感觉很不好。即使改了,也不服气、也会留下‘我本来不是好的’的印象。
哦,我来换个角度谈这个问题:似乎,害怕的东西,不能再用吓唬的方法,来促使他改变了。而他高兴的事情,可以使用吓唬的方式,来促使其改变。
比如,小孩怕小虫子,好,‘你要再怕小虫子,我拿刀砍死你’。这种方法,我觉得更坏。好,假如小孩偷吃糖果,那‘再吃糖果,我拿刀砍死你。’这种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人,本来是害怕的,比如恐高,你再威胁他,吓唬他,让他放弃恐高,那,只会加重。用相反的情绪,来调整,似乎是个方法。
戒烟的人,大都遭受了烦恼、或者恐惧疾病了,你再用恐吓、让他担心的方式,就只会加重。除非他本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好。
一个人生气了,你再用对他生气的方式、用批评、呵斥,来压他的生气,似乎不对。
‘喜盛怒……’,这里,强调,用一种新情绪,来调理老情绪。
但我们,似乎,常常用批评、喝止的方式,对付一切不希望的情绪。
哦?nlp上讲,有感觉型、视觉型,不同对待。那,情绪也一样,不同的情绪,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其实,也简单,假如你看到一个人是委屈,委屈导致他做错事,那,你就自己去体会,那种委屈情绪,用什么情绪状态来对冲。一个人因为得意忘形而犯错,我估计,用生气、喝止的方式,对他打击够大的,是有效的。
我们常对付人的错误,大多是道理型的方式,带有生气、讲理、喝止等手段。也就是,用了太多的逻辑、新脑部分。用了太多的分析成分。
就像识慌,现在,西方理论,大多还是用理性分析、心理分析的比重大。因为这样,可以给出确切的证据、推理,能‘说出来’。可是,有些人,只要一看、一感觉,就知道对方在撒谎,无需分析。只要自己没有被情绪左右,一般这种感觉、看,还是比较可靠的。只不过,这,难以有逻辑地说出来。
在加藤谛三的书里,多次提到,对一个郁闷的抱怨的人,用:‘哇,你真不容易啊,跟那样的人在一起工作,一定很累,一定很难。’这些话,分析起来,有点违背逻辑分析,可是,却能对冲对方的情绪,使得对方情绪好起来。
也来从情绪角度分析一下:对方郁闷抱怨,他的情绪是低落的,他不自信了,他需要认可,他的情绪是这样的:‘我不行了,你不要责怪我啊,你不要嫌弃我啊……’。此时,不用大脑意识,而去体会他的情绪、感觉,然后想对冲的,也就是让他舒服的感觉,来对冲他。
如果足够爱,足够关心对方,就有办法。我发现小孩子,最会调节小伙伴的情绪。
我个人的缺点是,关注事情较多,关注情绪不多。比如,我看到人犯错了,我就会很直接地去批评、讲道理,因为,我的目标,是让他把事情做对,而完全忽略他的情绪。
有些人犯错,是因为情绪支配的,也就是,他控制不了情绪。更有些人,不管事情如何,甚至有意地犯错,他就要你的帮助,来让自己情绪好起来。
我在做业务的时候,非常用心地感受客户的情绪,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来对冲他的情绪,达到我希望的他的情绪。我置我于不顾,感受客户的情绪,并迅速地通过感觉,寻找对冲他坏情绪的办法,让客户的情绪好起来。
不过,有时候,即使用心,恐怕也难以弄懂,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比如,对方恐高,一般人,是难以体会那种感觉的。还有像抑郁症、强迫症,你即使非常爱他、关心他,也难以体会那种感觉,所以,也就难以找到对冲情绪。不过,整体来说,用心感受对方,为他感受,并积极地寻找对冲的感觉,确实是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