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杨维岳

(2022-07-24 16:41:13)

明代的三个“杨维岳”

张斯直

杨维岳这个名字对于喜欢忻州本土文化的作者来说,并不陌生。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曾任忻州知州,历时九年,是忻州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知州之一。任职期间,多有惠政,还主编《忻州志》,是被后人称赞的为数不多的忻州历史上的循吏之一。

可是,由于中国实在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上同名同姓者自然不少,就是在同一个朝代,同样是相同名字都是著名人物的也还不少。这不在明代后期就出现了三个“杨维岳”。为把忻州的这个知州“杨维岳”与其他两个“杨维岳”区别开来,以免混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清、研究忻州杨维岳,研究忻州本土文化,我们有必要把另外两个“杨维岳”,也同样介绍出来。

1、安徽当涂县杨维岳,约公元1574年——1619年,又名杨成乔,字维岳,号如椿,安徽当涂县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考中进士,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任广东新兴县知县。重视考核儒生,修建祠堂庙宇,颇有政声。1608年升户部主事。1611年转任兵部职方主事。1614年任兵部职方员外郎。1617年升兵部职方郎中。因不能与政界奸臣同流合污,故在1619年以病告归。回归家乡后,正好父亲病故,他哀伤不止,不久也病逝。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新兴县知县吴文照把本地书院的五贤祠改称文昌庙,将新兴县历史先贤查蜚英、周昆、王民顺、姚舜牧、杨成乔五人进行祭祀。故新兴县文昌庙,又名“五贤祠”。

2、安徽巢县杨维岳,公元1589年——1645年,字五奠,一字伯峻,安徽庐州巣县人。少即孝谨好读,颇有正气,受到巣县知县赏识。公元1637年史可法巡抚淮扬,面见即被赏识,捐家中全部资产支持史可法军需。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崩于煤山,杨维岳闻之,面北痛哭;1645年向南明弘光皇帝面陈十三事。史可法遇难后,在家作文画像祭奠,不吃饭食,整日哭泣。扬州城破后,清兵攻入,让剃掉头发,他坚持不剃,以死抗拒,做诗《不髭永诀之辞》。因七日不吃,而又伤心过度,遂于1645729日病逝,后私谥“文烈公”。

从上面介绍不难得知,安徽当涂县杨维岳是政界官员,明代后期著名人物,特别是在广东新兴县更有知名度(当地已立祠祭祀);而安徽巣县的杨维岳是当地名士,受当地政界领导赏识,投身于抗清。巧合的是,这两个杨维岳都是因为哀伤而去世,叫后人唏嘘。

3、浙江余姚杨维岳,约公元1566年出生,卒不详,浙江余姚县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以二甲第12名考中进士。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任福建漳州知府。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贬任忻州知州。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任贵州佥事。在任忻州期间,惠政频出,并编著了《忻州志》,写了不少歌颂忻州山水名胜的诗文。

我们现在所说的明代后期第三个杨维岳才是担任忻州知州九年的杨维岳,才是我们忻州先贤,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忻州知州杨维岳,是在公元1601年(大约35岁)贬官到忻,由从四品降为正五品,至于贬官原因,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不过,从他来到忻州的表现看,他并不在意此次谪贬,反而更加勤政,在忻任职九年(三届),惠政频出,的确是一位能力突出的官员。

杨维岳到忻后,并不是坐在州衙办案就行,而是跑遍忻州的山山水水,了解民情,关注民瘼,全力解决民生问题。从史料记载看,他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快速办案,不拖不拉。接到百姓诉讼,传唤原被告到位后,当庭判决,节省老百姓诉讼时间,同时不给那些讼棍以机会,让他们无法通过官司得到钱财,间接的也节省了百姓的钱财,民间称“让舞文者敛迹”;二是他到忻州后,就遇到大旱,秋天又遇到霜冻,忻州百姓粮食减产严重,饿死者也有,向外讨乞者有。这时他带头招抚流亡,煮粥济民,不少人家因此救活;三是修筑忻口石坝,堡墙,清理驿站冗员,减少百姓负担,同时带头捐修儒学文庙;四是清理水渠,开垦荒地,增加百姓收入,共清理水渠35道,开垦荒地50余顷;五是编撰忻州志,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问世,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作为一名明代基层州官,在生产力十分落后情况下,能做这么多大项工作,其实已经是很不少了。

经过九年工作,杨维岳调任贵州佥事,虽没有大的升迁,但朝廷也再没有追究他以前的旧账,一生在政界算是平安度过,而忻州从隋唐到宋,从元明再到清,总共列出14位外籍名宦,杨维岳赫然在列,且文字叙述还较长(见《忻州直隶州志》第169页),可见他的确是忻州历史上一位口碑较好的能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