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资料(二)
(2020-04-18 10:20:31)二、忻府区古城资料(2)
1、忻府区简介
忻州,古属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汉属太原郡阳曲县。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置新兴郡,同年置九原县,境内始有行政建制。新兴郡统九原、定襄、云中、广牧4县。西晋改为晋昌都,寻复旧名。北魏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另置秀容郡,秀容郡领秀容、肆卢二县。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肆州,辖新兴、雁门、秀容3郡。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复立新兴郡,领秀容、铜川2县。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称忻州,领秀容县,唐至元因之。明洪武初秀容县并入忻州,领定襄县,属冀宁道。明万历廿十一年改属宁武道。清归于太原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为直隶州,领定襄、静乐二县。1913年改称忻县。1937年11月划分为东、西忻县。1946年8月东、西忻县合并,仍称忻县。1949年10月,属山西省忻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山西省忻县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忻县与定襄合并,称忻定县,属晋北专署。1961年8月忻、定县分治,复称忻县。1983年改市(县级)称忻州市。2001年忻州地区撤地设市后,改称忻府区,隶属忻州市。
2、忻州古城简介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末年,历代皆有重修。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69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讲城墙扩建至周长两千一百九十丈,高四丈二尺。墙的外面建石基八尺,墙面砌砖,砖墙厚七尺。维修四城门楼,命名:东曰“永丰门”,西曰“新兴门”,南曰“景贤门”,北曰“拱辰门”,各城楼上悬挂木制额匾,东为“双流合抱”,西为“九峰雄峙”,南为“三关总要”,北为“晋北锁钥”。城楼总体为三檐歇山式,木结构砖瓦建筑,楼高五丈一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楼内无柱,楼外四周有柱22根,楼顶为琉璃瓦覆盖。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又字忻城四门增筑瓮圈和堙门。
东门城楼:古城迎晖门,意为迎接朝日的光辉,充满潮气蓬勃的迹象,后改为“永丰门”。因城东土地平坦广阔且肥沃,祝愿年年丰收。东门城楼上悬“双流合抱”匾额,城楼毁于日伪时期。
南城门楼:南门古称康阜门,阜乃兴旺之意,康阜是祝愿忻州人健康、平安、富裕和兴旺。后更名为景贤门,意在景仰圣贤、政通人和,城楼匾额为“三关总要”,1972年城楼被毁,2004年重建。
西门城楼:西门古城留映门,与东门相向对应,意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更名为“新兴门”,取“新绪北端,兴盛绵长”之意。西门城楼略小于其它城楼,面阔五间,上悬“九峰雄峙”匾额,指城西“原冈九起,卓然兀立”之地貌。
北门城楼:忻州城北门古称镇远门,明代更名为拱辰门,意在四方归化。北门城楼,纯木结构,正面三层五开间,重檐三跌水,歇山顶式,四周围廊,有廊柱22根,楼内无柱,三楼上悬“晋北锁钥”巨匾,是晋北的重要门户。
城墙:明万历24年(公元1596年)知州张尧行征集民壮三千,重修城墙,在原土城墙基础上甕以砖石。
3、忻州“卧牛城”的来历
忻州古城位于忻州九龙冈东面,顺九龙冈而建,西高东低,远望色黄而广袤,犹如一头壮牛而卧,故传说又叫“卧牛城”。城墙顶上排列的雉堞又像牛背;又因城东门上缺一堞,好似牛头缺了一角,故忻州城又称“独角卧牛城”。建于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当时忻州又叫“九原县”。据传说在建忻州城的时候,当时的九原县令十分愁肠,不知如何施工构建,于是就在忻州各地遍访贤能,有一日傍晚行至现董村镇的游邀村,见从系舟山上跑下一个庞然大物,仔细一看,是一老牛,但见此牛,高约七尺,牛角铮亮,皮肤苍老,眼睛被毛覆盖。此牛见到县令后,突然卧倒,头朝南,尾在北,两蹄前伸,做了个动作,而后向南走去,逐渐消失。见此情形,县令猛然悟得县城构建方法,很快以牛形画出图纸,召集工匠,不出三年,将忻州城建成,形状如倒卧的牛肚,南北稍长,东西稍短,南北两端呈圆弧形,而西面则高,是牛背,也就是现在的九龙冈;东面的东门外,是牛角伸的地方,被称为“牛站泊子”。
4、秀容书院简介
忻州秀容书院位于忻州旧城西南高地,坐北向南,东西151.9米,南北179米,是山西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忻府区继承前辈发展的一个难能可贵的文化教育财富。最初原名叫忻州“儒学”,始建于五代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明代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移建学官”,把儒学从原址九龙岗迁到城内现在这个地方。之后历代州衙都对儒学进行过修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由忻州知州鲁潢倡捐四千金建立,为古代忻州第一所学府,聘进士崔嶫为首任山长,取代了忻州儒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新兴学堂”。民国元年改为忻县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忻县师范、忻县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忻县三中、忻州第一职业中学的校址(2011年忻州第一职业中学搬迁)。书院依冈势力而建,分上、中、下三院九层。原书院东面是文昌祠,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祠并于其中。载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观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旧称“廖天阁”,为三亭中之最高,每边长约3米,亭高约9米,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亭前原有一砖石门拱门,称“天之衢”,意为书院学生,由此通过登上廖天阁,可飞黄腾达。从第一院经过文宝斋,向西拾阶而上,缓缓行77个台阶,便是二院,文昌寺就在二院。三院是书院的中心,是一个前后两进、中轴对称的“日”字形院落,正面的大殿,为清咸丰元年重修。大殿正中,悬挂着“秀容书院”的巨大牌匾。2017年忻州市、区两级政府对秀容书院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修复改造,全部工程预计2019年10月完工。
5、忻州秀容书院的六任山长简介
忻州秀容书院是忻州清代教育文化在忻州的一个缩影,是忻州乃至山西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都会对我们后世的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价值不容低估,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忻州秀容书院和古代中国的其他书院一样,设有书院主讲和总理院务的人,当时书院主讲叫山长(称名山之席),也称院长、皋比,儒林丈人,设一名;讲习数人,负责教学;学生称生员,功课为《四书》、《五经》、《文章正宗》,以及《八股制艺》、《五言八韵》等。
据史料记载,忻州秀容书院前后共经历了六任山长,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做一介绍。
第一任山长是忻州曹村崔嶫,公元1715—1781年,字云峰,号乙轩,1735年中举人,1737年中乾隆恩科进士。曾任河南淇县知县、郑州知州、大理寺右评事、礼部仪制司主事、郎中、会试提调等职,后归故乡忻州,任秀容书院主讲。从京城任职退休归乡后,被当时的忻州知州鲁潢聘请为秀容书院首任山长,在忻州德高望重。在任期间,不仅勤于教学,还应邀参加社会活动,曾为忻州的关帝庙竣工及七贤庙修复撰写碑文。他是忻州清代曹村著名曹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亦是当时忻州政界和学界的代表人物,直至现在在忻州也有很大的影响。忻州后学董宇炜曾收集诗文,编为《乔梓集》,以励后人。他一生为文甚多,主要有一百余万字的《稽古堂四书讲义》,《古文别录》五册,《唐宋文读本》四册,《史文》八册,《制艺读本》四册,此外还抄定《昌黎诗集》,手批《左传》,藏于家中,后佚。《稽古堂四书讲义》作为他讲学课本,影响很大。
第二任山长是忻州令狐庄的薛河东(字凤一),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举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秀容书院山长。后补阳曲县、介休县儒学教谕。他少有词名,文思极敏,未中举前在忻州亦负盛名。后任秀容书院主讲后,从游者甚众,学生很多。忻州段庄村举人石皓是他的学生,曾作文《薛风一先生七秩寿序》称赞其有“倚天拔地之才,振润古雕今之业。风流照耀,翰墨飞扬,如管公明,莫能与其相当;如杜元凯,鲜能测其甲兵。”并说他在主讲秀容书院期间,“士向其风,人熏其德。先生普度金针,高提玉尺,太邱道广,而推艺何妨求严?褒德性宽,而论文不嫌过刻。”可见当时在忻州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忻州《陈敬棠诗文辑》介绍他“补阳曲、介休等县儒学教谕,所至文风丕振。”又说他“先生享年最高,故成才亦盛云。”作品多散佚,今只见诗一首《呈巩惺斋师》,是在他年纪六十岁的时候,给他的八十岁的老师写的。
第三任山长是忻州前播明村赵宗先,字槐符,号午轩,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辛卯举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己酉任秀容书院山长,后选降州学正,加光禄寺署正衔。他是忻州前播明村赵家重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水准在当时忻州最高,忻州知州华典对他极其赏识,聘为秀容书院主讲,并让他一同编撰《忻州志》,在忻州可谓名噪一时。
第四任山长是忻州泡池村董宇炜,字青平,一字彤云,号砚农,道光甲申年(1824年)中举人,道光己丑年(公元1829年)中进士,授平阳府儒学教授,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任秀容书院山长。自幼喜文,对先贤追崇不已。1829年考中进士后,无意政界,在山西平阳府任教,一生以启迪后学、表彰先贤为职志,曾搜集前辈崔嶫诗文,编辑成《乔梓集》传世,以昭后学。由于在学界威望很大,遂在晚年被忻州知州张其恕聘为秀容书院主讲。由于张其恕十分重视教育,重视秀容书院的修复保护,做了不少工作,因此在聘任董宇炜担任秀容书院主讲后,实际上也就是让董宇炜协助其在忻州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董宇炜当时也可看做是忻州的教谕,地位很高。他晚年搜集崔嶫诗文,起名曰《乔梓集》。今存《初夏苏公墓碑》一文,是为忻州东呼延村先贤苏应林,字初夏,写的一篇碑记。
第五任山长是忻州董村郝椿龄,字曼修,咸丰元年辛亥举人,大挑一等,以知县用,改就教职,补蒲县儒学训导。数年告归,在家设帐授徒,后主本县秀容书院主讲,二十余年。他在忻州有很大影响,故而忻州知州方戊昌聘他为秀容书院主讲,并编辑《忻州志》。他对于地方公务多有赞助,历任忻州知州对他十分敬重,本县碑碣也多出其手,其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可见一斑。他善书能文,所著作品今大多不存,《陈敬棠诗文辑》说他“郡中碑碣多出其手,所为诗古文词,多不存底稿。”今见有碑记《用九赵先生教思碑》、《达夫王公暨配李宜人墓表》两篇。
第六任山长是忻州北关七贤巷米毓瑞,公元1853年——1909年,字兰田,号香樵,忻州北关米氏世家第十五祖,祖辈从商,清同治十一年成为本州儒生学员,同治十二年(公元1862年)赴山西晋阳书院学习,两年后肄业晋阳书院。光绪三年,其父病故,生活艰难,他以教书补贴家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被山西学正王可庄评为翰苑才,调省令德堂肄业,被评为优贡。光绪九年朝考二等,以教职用,任临县教谕;后因祖父病故,回家守孝二年,期满后任垣曲县训导。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六年(公元)庚寅中进士,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金榜题名,成为忻州北关第一名进士。此后回原平崞阳书院讲学,后到太谷凤山书院讲学;光绪十八年被评为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六年在忻州秀容书院任主讲,光绪二十八年秀容书院改学堂后任总教,光绪三十年被光绪帝授为御史,光绪三十三年被授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掌江西道监察御史,宣统元年秋末,病逝于赴江西途中,享年56岁。
6、米毓瑞简介
米氏世家第十五世祖,字兰田,号香樵,于清咸丰三年(即公元
(以上资料由米毓瑞先生曾孙米贵云和作家张斯直同志搜集整理)
7、忻州北关村简介
位于旧忻州城北门之外,东至魏家庄,南至北城门楼,西至匡村,北至十里后。原为旧忻州城北门之屏障,故名北关,与城南门外“南关”相对。明洪武初年,分十五乡,北关村隶属于永丰乡,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忻州定册籍,分六十三都,北关属忻州城六都之一。清前期东永丰乡领十都,北关称北逯关都,领十村,分别是:北关、匡村、深沟村、后野峪、畆平村、春沟村、沙平村、圈厂村、上下邢家村、曹家小庄。北关村向东有巷口四个,向西有巷口七个。现北关村占地面积大大缩小,四至范围东至忻州新建路,南至北城门楼,西至匡村,北至长征街。
8、忻州七贤祠简介
位于现七贤巷与匡村接壤处,修建于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明代山西佥事李濂提倡。原故址为龙王庙,因遭坍塌毁坏,年久失修,遂将龙王庙平整,而改建七贤祠。祠内供奉着春秋时期的晋国七贤赵盾、程婴、公孙杵臼、韩厥、提弥明、鉏麂和灵辄。建此祠堂是表彰春秋晋国七义士不畏强暴、义薄云天的感人事迹。因祠内供奉有七人,故又叫七贤祠。七贤祠竣工后,倡导并募捐修建此祠的山西佥事李濂当即做碑文记述其建祠原因和经过,清代忻州进士崔嶫和米毓瑞也先后写过碑文。
9、七贤古道简介
忻州城北关路西通往匡村的一条街,明代嘉靖年以前一直是通往忻州西北乡的一条重要通道。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因在该道匡村接壤处,由山西佥事李濂倡导修建祭祀春秋时晋国七贤的祠堂七贤祠,古道的东端修建了一座木制牌坊,正面由李濂题“七贤古道”,背面题“晋烈士祠”。故该古道又叫做“七贤古道”或“七贤巷”。此“七贤古道”称谓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而“七贤巷”则至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