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墓

(2018-12-21 08:39:42)

元墓

位于现忻州遗山墓园西北面,大门上的“元墓”二字是清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所题。墓地东西、南北均为64.3米,占地6亩有余。元墓墓堆封土高3米,直径6米,墓上有一株数百余年的老榆树,墓左前方(向南)有一石碑,碑高约3米(含碑上龙头),宽0.9米,厚0.205米,上刻元遗山弟子郝经撰写的《元遗山先生墓铭》。碑下座基是用青石做成的龟形图案。进元墓门前右面(东面)立一石碑,上写“文物古迹,保护标志”字样,石碑上刻有“元遗山墓”字样。此碑立于公元1959年12月20日,是原忻定县人民委员会和政府所立。

1、石虎。与石羊颜色基本同。由暗蓝色石头做成。在元墓通道东西两侧,石羊前面,各有一只。东面石虎长1.27米,宽0.17米,高0.94米。头向上昂,嘴大,前腿蹬地,后卧,身子呈蹲势,下有座基。西面石虎与东面石虎基本相似,长1.27米,宽0.57米,高0.94米.两眼向前方平视。

 2、石羊。由青石做成,颜色大部分已由过去的暗蓝色经数百年风吹雨淋而变白色,且由黑色斑纹。在元墓通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只。东面石羊长1.2米,宽0.4米,高0.94米。羊角弯曲,身子呈跪势,西面石羊与东面石羊大体相同,长1.37米,宽0.57米,高0.84米。只是脊背稍宽且平,适宜人坐。

3、石人。又叫石翁仲,由青石刻成的元好问图像。颜色与石虎、石羊大致相同。位于元墓通道东、西两侧各一个。东面石人高2米,宽0.7米,厚0.45米。石刻画像元好问头戴官帽、身穿官服,两手回胸执笏,平直站立,给人留下元好问在朝时形象。西面石人高2米,宽0.66米,厚0.45米。石刻画像元好问头戴官帽,紧腰带,两手平摊胸前,给人以下朝后的感觉。

4、过廊。又叫“享堂”,元好问墓堆南2米处,坐北向南,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6米,高约4米,砖瓦木结构,悬山顶过廊。过廊东面有石碑三通,中间一通高1.92米(含龙头),厚0.16米,宽0.76米,刻有《重修元莹记》字样,立于大清同治十一年仲夏,碑的背面记载忻州知州戈济荣重修元墓的经过;南面较低的那通碑高1.71米,宽0.72米,厚0.17米,记载着捐修人名单,碑顶部写有“共仰先型”四字;北面的一通碑高1.9米,厚0.16米,宽0.74米,刻于清乾隆六十年孟夏,是当时忻州知州汪本直所写的碑文,但背面字迹不清。过廊西面也有石刻碑三通,一碑(南面)高1.08米,厚0.16米,宽0.57米,上写“诗人元遗山之墓”,立于清乾隆59年7月;中间一石碑高1.5米,宽0.66米,厚0.23米。也是上写“诗人元遗山之墓”,但碑下方石块已掉部分,导致“之墓”两字残缺,立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五月二十二日,立碑人是元好问弟子、曾任山西提刑的魏初和姜彧;一碑(北面的)碑刻有“重修元好问先生墓冢”字样,高1.76米,宽0.73米,厚0.205米,立于中华民国四年元月。经理人是张维俊、焦树声、任士元、任炳文。

5、古榆树。粗约0.8米,高约9米,长在元墓之上,树向东南和西北方向展开,,亦分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两叉,主干向北弯曲,主干上部分已脱皮,树龄具有关知情人士讲有419年,看上去比较苍老。

由于遗山墓园内有较多介绍、怀念元好问及墓园修复的碑文,现将主要的碑文摘录如下:

1、紧靠墓园东面的《仿大德碑文》

 

遗山先生墓铭

                     

郝经

 

岁丁巳秋九月四日,遗山先生卒于获鹿寓舍。十日,讣至。经走

常山三百里,以马舁归葬。艺文酹酒,哭于画像之前而已。先生与家君,同受业于先大父,经夏逮事先生者有年,义当叙而铭之。诗自三百篇以来,级于李杜,其后纤靡淫艳,怪诞癖涩以驰弱,遂失其正二百余年,而至苏黄振起,衰踣益为怀者奇,复于李杜氏。金源有国士,务决科干禄,置诗文不为。其或为之,则群聚讪笑,大以为异,委坠废绝百有余年,而先生出焉,当德陵之末,独以诗鸣,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苏黄氏。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沉郁,太初力出意外。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造微而神采灿发。杂美金碧,揉饰丹素,奇芬异秀,洞荡心魄,看花把酒,歌谣迭宕。挟并幽之气,高视一世。以五言雅为正出,奇于长句杂言,至千五百余篇。为古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以写怨思者,又百余篇。用今题为乐府,揄扬新声者,又数十百篇,皆近古所未见也。汴梁亡,故老皆尽,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独步几三十年。铭天下功德者,尽趋其门。有例有法,有宗有趣,又至百余首。为《杜诗学》、《东坡诗雅》、《警机》、《诗文自警》等集,指授学者。方吾道壤烂,文曀晦昧。先生独能振而鼓之,揭光于天,俾学者归仰,识诗文之正,而传其命脉,系而不绝,其有功于世,又大也。每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兴,己当所为,而国史实录在顺天道万户张公府,乃言于张公,使之闻奏,愿为撰述,奏可,方辟馆,为武安乐夔所阻而止。先生曰:不可,遂令一代之美,泯而无闻,乃为《中州集》百余卷,又为《金源君臣言行录》,往来四方,采摘遗逸,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虽甚辞不忘。于是杂录近世事,至百余万言,捆束危积,塞屋数楹,名之曰《野史亭》,书未就而卒。呜呼!先生可谓忠矣!先生讳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系出拓跋魏故姓元氏,曾大父春,忠显校尉,显校尉、隰州团练使;大父滋善,儒林郎、铜山府君,赠朝列大夫;父格,显武将军、凤翔府路第九处正将,兼行陇城县令、骑都尉、河南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妣河南县君张氏。先生七岁能诗,太原王汤臣称为神童。年十一,从其叔父官于冀州,学士路宣叔赏其俊爽,教之为文。年十有四,其叔父为陵川令,遂从先大父学。先大父即与倡和,或者讥其不事举业。先大父言,吾正不欲渠为举子尔,区区一第,不足道也。遂令肆意经传,贯穿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赵礼部见之,以为少陵以来,无此作也,以书招之,于是明震京师,目为元才子。登兴定五年进士第,不就选,往来箕、颖间数年,而大放阙辞。于是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魏然坡、谷复出也。初筮,除镇平令,再转内乡,遂丁艰忧终丧,正大中辟中州南阳令。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帅府令兼镇抚,甚有威惠。诏为尚书都省掾,居无何,除左司都事。再转为中顺大夫,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兼修起居,注上骑都尉,河南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金紫鱼袋。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诏。金亡。不仕而卒。春秋六十八,某年月日葬于秀容之先莹。前配同郡张氏,户部尚书林卿之女,再配临清毛氏摧贷司提举飞卿之女。子男三人:长曰拊,奉天大夫,汝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次曰振,仕至太原路参佐;次曰揔,尚书都省监印。女五人,长曰真,适进士东胜程思温;次严,女冠,诏为宫教,号浯溪真隐;次顺,早卒;次适成和郎,大都惠民司提点、太原翟国才。次适建德路织染局大使、定襄霍继祖。铭曰:

 

士子贾技争缀缉,侥幸寸禄奔走急。以为诗文作无益,粪壤掷弃明月壁。先生卓荦有异识,振笔便入苏黄世。开辟文源剪荆棘,大声复元金玉击。烂漫长醉思盈溢,瑞锦秋花乱堆积。险拓护前喘肝臆,群犬兟兟共谗嫉。尘埃野马为鬼蜮,遗山岩岩倚天壁。国史兴丧是吾职,义烈不负董狐笔。定襄高寒拓跋国,马臾归葬返元宅。有书有卷俱未卒,呜呼先生端可惜,呜呼先生不可得!

 

大德四年七月吉日、男奉直大夫、汝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元拊并元振立石。乾隆五十九年七月知州事古歙汪本直重摹勒石。

 

2、郡侯汪公捐俸重修元墓记(仿大德碑阴面)

遗山古墓在吾乡,阅五百余年,于兹矣。据当年葬于先莹之说,则先生祖若父,铜山公、东岩公以及叔父陇城公,皆宜共瘗此土,但碑石无存,莹中所有六冢,全无稽考。墓前树三尺石,大书《诗人元遗山之墓》,旁有大碑,高七尺许,系郝文忠公撰文,其为先生之墓,固无疑也。接先生集中自言,吾家在五代时,先人从汝州迁平定,继自平定迁忻。又先生《族祖仲美墓铭》有“《所居韩岩五社,聚落千余家”之句。由是观之,则元氏之在韩岩,盖不知几经昭穆矣。坟在村之西北,计地六亩八分有零,翁仲对列,石羊石虎各成双,想尔时规ooooo石之类,必大有可观者。迄今世远年烟,风雨飘剥,小碑则脱落而不全矣,大碑则决裂而四散矣,下逮翁仲养虎,半就烟没于淤泥蔓草之中,而其他尚何问乎?岁甲寅,ooooo郡侯汪公巡行郡邑,亲到遗山墓前,采访先生里居,搜罗先生书传,里人因合具一纸,禀请修理元墓,公慨然应允,若深有当于心者。于是捐俸三百余金,择里中绅士ooooo董其事,且嘱曰:“先生文章行宜,彪炳寰区,此居宜共图久远,不可草草结局也。”爰乃择日兴工,周围起粉墙七十八丈有奇,瓦石毕具;新建砖门一座,大书《元墓》二字于其额,以将ooo.惟先生之墓,砌以砖石,高及丈余,又增制祭台,香台,以备奠献之用,其他则崇封如式,各加石顶,盖重先生以为主地也。其六冢无考者,从其略。恐或oo也。复遍栽柏树六十四以资嘉荫。莹外五花棚地,纵横各五丈五尺,亦立有界址,以防侵占,存旧迹也。工将竣,里人相为语曰:吾侪谊托桑梓,景先型而不逮,愿私淑而未能,o逢永久,不获效一砖一瓦之力以慰先生于地下,愿将破碎旧碑重镌一石,俾得与有荣施焉,则幸甚矣!时董事者以此意白诸  公,公亦欣然许诺,因辇送新碑于墓前,令里人共成其事,愚因念数百年来元墓之凋零,郡侯汪公独尽心修理,不遗余力,则是崇重先贤,即以振兴文教,异日有砥节励行,继遗山而崛起者,皆   公之德泽所为栽培,于勿替也。因援笔而  之,而  助工人姓名,以彰公好云。

丁丑科进士原任陕西商州商南县知县  张金龙  谨撰

郡儒学增广生员  任绎如   敬书

韩岩村经理人    戊申举人   张嗣良

廪膳生员   任元信

壬子副贡   张家枢

廪膳生员   康黄中

韩岩助工人:任先登王廷彦赵荣清康廷玺王洁

张义  张昌荣   任凤瑞  任家骏  任绍裕

张成   杨继宗   任文炘   张元福  任明山

任允鳌   任元龙   康郃   任元佐   卢灿

王正亨   岳通    康廷抡   任象麟  石琳

王廷栋   李作阳   任家驹   任赞   张龙光

张金梁   张见龙   张英  岳瑛   任万金

任雍全   任有信   张起荣   康健  王俭

康显   任先栋   王琅   王长隆   张鹏举

张进智   任时化   任奎龙   任绍启  王士魁

卢廷相  李升   张明祥   任允焘   姜秀民

康国   赵生财   王庆昌   张岩光   任密

石生云   王进奎  任承章   康廷耀   任鹏英

王太昌   张广荣  任凤仪  任进文   张苑

任秉仁   李锦龙   王珄昌   张元庆  康廷杰

任雍和  王鉴   任有临   王守义    ooo

王玘昌   张金桐   卢五魁   杨安世  张希贤

张嗣苍   任凤旺   卢英

元家山后裔     元复成    元绍

大清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寅六月吉日复立

坟南墙外留地一尺七寸

其余三面各留地一尺

 

3、过廊东面(中间)石碑(正面)

重修元墓记

夫所贵乎吏者,岂仅薄书期会,听狱、弊讼而已乎? 必有以训俗型方,奖劝诱掖,使之观感兴起而不自知。故前哲令德之求,亦所以助流政教者也。忻州元遗山先生坟墓,去城南十里,乾隆间州牧汪君重修,迄今七十余年,断瓦颓垣,没于荒烟蔓草之中,怆过客之目,而莫慰怀古之心,岂非桑梓之羞哉?余承乏此土,既建遗山祠,复以余资命绅士修葺之,共用钱三百余千缗。忻之人仰前芳遗躅,津津乐道,追慕,勿谖,为之推崇,而则效之,庶几化民成俗之一助云尔,是为记。

特用道花翎在任尽先补用知府卓异加一级忻州直隶州正堂加五级随带加四级记录十次戈济荣谨撰

郡儒学增广生员任龙池谨书

经理人   同知  王尔瑞

千总  段善博

盐提举邢汝听

盐提举  吴钺

生员   黄书田

运同   周召南

耆英   任企圣

恩生   任拱钰

生员    任学周

武生   张旭升

武生   王九卿

廪生   赵玉山

廪生   任舟山

廪生   任福元

玉工   张佩镌

 

大清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仲夏中浣谷旦立

 

4、过廊东面中间石碑(背面)碑文

 

郡侯戈公重修元茔记

 

元茔经汪公重修,近八十年矣。墙垣颓废,屋宇飘零,牧竖樵夫,肆行蹂躏。使先贤一撮土冷落于荒烟蔓草之中,里人盍然伤之而无如何。岁乙丑,河间戈公来守是邦,始下车即以存古迹、仰先贤、激扬风华为急务,既于郡城建遗山祠,因以余资谋所以修葺之。于丁卯春,经始不数月,而工告竣。野史亭旧在路北五花棚地中,为园墙遮蔽,不甚爽垲。公命移于路南,去旧址十余步。于坟门左右增制雕墙各数丈,宏规制,壮观瞻也。其他坏者修之,旧者新之。甲寅修后,所栽松柏,迄今剥落凋零,五一存者。公命复栽,以资嘉荫。当时置祭田三十亩,渐为守冢者质典。近年来他姓始耕种者居多,公勒令追还,出示晓谕,复命董事者不时纠察,以昭敬慎而杜弊端。总计所需三百余缗,修祠堂捐项所存者二百缗,余皆祠堂所得房课也。是役也,虽先生在天之灵,默有以相之,然非公景仰前徽,章志贞教,安能慎重周详若是?戈仙舟先生赞汪公诗曰:“兹举堪千古,伊谁继后尘?”今日之举,后先辉映矣。将见忻之人闻风向化,有慕遗山而崛然兴起者何?莫非公之激励培养于无既也。是为记。

 

郡儒学廪膳生员    任舟山谨撰

任百川谨书

后裔   元清泰

5、过廊东面石碑(北面)碑文(正面)

重修元遗山先生墓碑记

汪本直

甲寅孟陬,于役郊南,薄暮,道出韩岩村。旧闻遗山先生在其处。询之土人,导而前曰:“此五花坟也”。翁仲羊虎犹存。呼灯展拜,荒榛间有断碣,大书:“诗人元遗山之墓”七字,心窃异之。越数日,复往视碣,阴文尚完可读,始知至元间先生弟子魏初、姜彧二人述先生遗命而表石者。

夫先生仕于金,秩显矣,不书,乃书“诗人”,想见以斯文自任者重。而身食周栗,心系殷墟,并不欲冠以时代,其用意尤深且悲也。墓左一碑剥甚,即集中载郝氏伯常所撰墓铭,称“先生丁巳岁卒”,是为元宪宗七年,(或云宋宝祐五年),计金亡已二十四年,而碑之立,则在成宗大德四年,为先生子拊和振所建,盖上距先生之殁,又四十四年矣;又按碑称“先生卒于获鹿旅舍,归葬秀容先茔”。今先生墓右上下凡六冢,皆无标志,遍访故家得《世系考一、墓图一》,乃以本集暨《《南冠录》》诸书证之。元氏自五季后从汝州迁平定,先生之曾祖春,隰州团练使;靖康末,从平定迁忻,祖滋善任金为柔服丞;父德明,即《《金史》》所称东岩先生,生子三,先生其季,生七月而为叔后,叔名格,号陇城,仕陵川令。其上四冢,乃先生之曾与祖暨东岩、陇城两君穴;其下二冢,系先生长子拊、长孙若祖穴也。余维系先生节慨,文章彪炳史集,孤无待于阐扬,唯是先贤一杯土,岁久芜废,亦守是邦者责也。遂练日鸠工,厚墓垣,崇墓封,植松檟以荫之;碣断者甃砖获之;碑剥者礱石重镌之。计捐廉三百有奇,三阅月而工竣。垣之址则前牧秉方伯朱公命,规墓域而始筑者,顾今甫二十年,颓圯几无存。余又焉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耶!不有守冢,奚以禁樵苏?!不有岁修,奚以资补葺?乃更求其裔于元家山,从田间得二人,为叔、侄,行问其世,不能详也。侄方丱,颇聪俊,因名之曰:“学诗”。给膏火属州之广文课之。于是,黉序诸生咸进而言曰:“前之役公既独人之,兹顾共襄。”所以殆后者两月,而输得五百缗。余喜曰:“可矣。”爰就墓前建享堂三楹,而以《世系考》及《墓图》,勒石嵌诸壁,别于道旁筑数椽,重书《野史亭》。额标之,复旧迹也。就近置墓田三十亩,丙舍五间,俾学诗之叔,绍玉经理之。今而后,学诗读于斯,其叔耕于斯,岁时祭享扫除恒于斯,世世子孙守冢可勿替。余倡是举,而一时慕义之风莫不勉焉。殆先生默有以相之欤。董其事者村之进士张金龙、举人张嗣良、康黄中、贡生张象枢、任元信也。

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孟夏月,直隶忻州知州,歙后学,汪本直,谨计并书。

 

6、过廊西面(中间)石碑(正面)

诗人元遗山之墓

背面碑文漫漶不清但石碑南又立一石碑,是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忻州知州汪本直所立,正面依然是:诗人元遗山之墓,背面碑文是:

遗山先生文章行业,海内所共知,士大夫不敢以金国百年论之者。盖以文派有所归也。彧与初尝辱先生教诲,又尝闻先生之言:“某身死之日,不愿有碑志也,墓头树三尺石,书曰:诗人元遗山足矣。彧与初适按部河东得拜墓下,因买石以刻之。先生《古文集》、《乐府》行于世。至于大书特书,有太史氏在此不赘云。先生讳好问,字裕之,遗山其自号也。至元十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建。

通议大夫,河东山西提刑按察副使魏初

大中大夫,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济南姜彧

乾隆五十九年七月,知忻州直隶州事汪本直重建立石

7、过廊西面(北面)石碑碑文(正面)

重修元遗山先生墓碑记

邹道沂

民国三年之官雁门道,出于忻县治南韩岩村,有金元遗山先生墓在焉。爰询耆老,荒芜久矣。越明年,印江陈君时俊知县事,谋所以新之者。鸠工庀材,都用钱九十缗,而既饰、既备,樵苏有禁,瞻视益雯。雁门道道尹邹道沂谨立石侧面刻文曰:呜呼!士不幸而生易代之际哉,当夫天柱折,地维倾,乃有人焉,以一身之出处,进退系乎纲常,名教之大,所谓无适无莫义之与比者,固非一二浅见寡识所可窥测也。先生硕学雄才,文章正宗,不幸而造值迍邅,其自待何如?其出,其所学,应乎时势之所需又何如?乃自北渡后,周游齐、鲁、赵、晋、魏间几三十年,故国之感、旧君之恩流露于歌咏,文字耿耿焉。未尝一日或忘,非隘也,义有所不可在也。论者谓崔立之事,先生宜一瞑不视抗争之矣,乃委蛇以求全,诡词以济变,率留此百千万劫之身,为金源一代典章文物所托命,非偷也,义有所待者在也。夫惟精于义者乃能于生死存亡造次颠沛之顷,惟能变通不失其正耳,迄余今七百余年矣。当五洲之交通,适共和之建国,以视帝政时代,忠于一姓者,义固为狭,然顽廉懦立,奋呼百世,要未可以易也,若陈君者服官先生之乡,亟亟焉以表前贤,深知务民之义者也,余固备论之,俾后之揽者有所考焉,至于兆城、世系、建置、兴废,前人之详矣,兹不复赘云。

中华民国四年六月上大夫雁门道道尹聊城邹道沂谨撰并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