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幅员辽阔,总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2404.9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65.7万人,盟市间人口规模呈现出“西增东降”的趋势。
一、盟市常住人口排名
从盟市常住人口规模看,2020年,内蒙古12盟市中:
第一、赤峰市,常住人口403.6万人。
第二、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344.61万人。
第三、通辽市:常住人口287.32万人。
第四、包头市:常住人口270.94万人。
第五、呼伦贝尔市:常住人口224.29万人。
第六、鄂尔多斯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
第七、乌兰察布市,常住人口170.63万人。
第八、巴彦淖尔市,常住人口153.87万人。
第九、兴安盟:常住人口141.69万人。
第十、锡林郭勒盟:常住人口110.70万人。
第十一、乌海市:常住人口55.66万人。
第十二、阿拉善盟:常住人口26.24万人。
二、城市辖区、旗、县常住人口排名
排名前五位的旗县(市、区)分别是:
第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88.53万)
第二、包头市昆都仑区(78.8万人)
第三、通辽市科尔沁区(71.9万人)
第四、赤峰市松山区(70.6万人)
第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70.0万人
常住人口数量排名后五位的旗县(市、区)分别是:
第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2.26万人)
第二、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2.27万人)
第三、包头市石拐区(2.47万人)
第四、锡林郭勒盟镶黄旗(2.74万人)
第五、兴安盟阿尔山市(3.23万人)
三、常住人口增、减速度之最
从盟市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看,2010-2020年,内蒙古12盟市人口6增6减。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呼和浩特市,从286.66万人扩大至344.61万人,增长20.21%;
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是乌兰察布市,从214.36万人缩减为170.63万人,下降20.4%。
从旗县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看,2010-2020年,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中,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增速分别为42.32%、39.29%、36.83%、35.8%和35.67%;
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是兴安盟阿尔山市、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降幅分别为52.71%、42.4%、37.47%、35.97%和35.31%。
四、常住人口密度之最
从盟市常住人口密度看,12盟市中:
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乌海市,有327人/平方公里,是全区人口密度的16.1倍;
人口密度最低的是阿拉善盟,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
从旗县常住人口密度看,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中,人口密度排名前五位的旗县(市、区)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
包头市昆都仑区(2617人/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2534人/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248人/平方公里)、
包头市青山区(1911人/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1059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排名后五位的旗县(市、区)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和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仅有1人。
注:103个旗县(市、区)不包括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上划分的5个开发区和管委会。
五、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变化情况
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从1982年的299.6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511.36万人,增加211.69万人,增长70.64%,年均增长1.42%,增速快于同期全区常住人口和汉族人口。
(一)、生活在内蒙古的民族种类逐渐齐全。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1982年全区生活着43个少数民族,1990年全区生活着48个少数民族,2000年全区生活着54个少数民族,2010年全区生活着54个少数民族,2020年全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少数民族人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进程,到2020年内蒙古居住着56个民族的常住人口,是民族种类齐全的自治区。
(二)、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
1982年-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98万人,年均增长4.21%;1990年-200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69.12万人,年均增长1.55%;2000年-201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9.79万人,年均增长0.4%。2010年-202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5.8万人,年均增长0.11%。改革开放初期,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1990年之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速趋缓。
(三)、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比重持续上升。1
982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5.55%,199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9.42%,200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0.83%,201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0.46%,202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1.26%。1982年-202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72个百分点。
(四)、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稳步增加。
蒙古族是内蒙古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198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为248.94万人,2020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增加到424.78万人,增加175.84万人,增长70.64%,年均增长1.42%,快于同期全区常住人口和汉族人口的增速。
198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2.92%,2020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7.66%,1982年-2020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75个百分点。
(五)、世居内蒙古的三个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中国三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是内蒙古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简称“三少”民族。1982年-2020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从7.88万人,增加到10.57万人,增长34.06%,年均增长0.77%,增速高于同期全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0.58%)和汉族人口(年均增长0.4%),增速低于同期的全区蒙古族人口。
1982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0.41%,2020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0.44%,1982年-2020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03个百分点。
我区人口地域分布变化明显
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年间,随着我区人口向教育文化发达、经济活跃度高的地区集聚,我区常住人口在盟市和地域之间的分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分盟市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0年间,全区6个盟市的常住人口有不同程度增加,共增加98.53万人,增长10.7%。常住人口增加的盟市分别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和阿拉善盟。其中,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增加较多,分别增长了20.2%和11.0%。同时有6个盟市的常住人口不同程度减少,共减少164.24万人,减少10.6%。常住人口减少的盟市分别为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其中,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4个盟市常住人口减少明显,分别减少了20.4%、12.0%、7.0%和8.5%。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常住人口1167.60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55%;中部地区常住人口1001.54万人,所占比重为41.65%;西部地区常住人口235.77万人,所占比重为9.8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减少7.85%,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降低了2.7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常住人口增长4.31%,所占比重提高了2.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减少3.14%,所占比重降低了0.06个百分点。
我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区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511.3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1.26%。其中,蒙古族人口为424.7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7.6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5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6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5.80万人,占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2.17万人,增长0.51%,占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3万人,增长4.37%,占比上升0.24个百分点。
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朝鲜族等6个民族,人口分别为424.78万人、46.97万人、21.49万人、7.35万人、2.80万人和1.82万人,合计占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比重为98.80%。
内蒙古人口之最——盟市、区旗县常住人口数量之最
内蒙古幅员辽阔,总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2404.9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65.7万人,盟市间人口规模呈现出“西增东降”的趋势。
一、盟市常住人口排名
从盟市常住人口规模看,2020年,内蒙古12盟市中:
第一、赤峰市,常住人口403.6万人。
第二、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344.61万人。
第三、通辽市:常住人口287.32万人。
第四、包头市:常住人口270.94万人。
第五、呼伦贝尔市:常住人口224.29万人。
第六、鄂尔多斯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
第七、乌兰察布市,常住人口170.63万人。
第八、巴彦淖尔市,常住人口153.87万人。
第九、兴安盟:常住人口141.69万人。
第十、锡林郭勒盟:常住人口110.70万人。
第十一、乌海市:常住人口55.66万人。
第十二、阿拉善盟:常住人口26.24万人。
二、城市辖区、旗、县常住人口排名
排名前五位的旗县(市、区)分别是:
第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88.53万)
第二、包头市昆都仑区(78.8万人)
第三、通辽市科尔沁区(71.9万人)
第四、赤峰市松山区(70.6万人)
第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70.0万人
常住人口数量排名后五位的旗县(市、区)分别是:
第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2.26万人)
第二、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2.27万人)
第三、包头市石拐区(2.47万人)
第四、锡林郭勒盟镶黄旗(2.74万人)
第五、兴安盟阿尔山市(3.23万人)
三、常住人口增、减速度之最
从盟市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看,2010-2020年,内蒙古12盟市人口6增6减。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呼和浩特市,从286.66万人扩大至344.61万人,增长20.21%;
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是乌兰察布市,从214.36万人缩减为170.63万人,下降20.4%。 从旗县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看,2010-2020年,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中,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增速分别为42.32%、39.29%、36.83%、35.8%和35.67%;
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是兴安盟阿尔山市、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降幅分别为52.71%、42.4%、37.47%、35.97%和35.31%。
四、常住人口密度之最
从盟市常住人口密度看,12盟市中:
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乌海市,有327人/平方公里,是全区人口密度的16.1倍;
人口密度最低的是阿拉善盟,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
从旗县常住人口密度看,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中,人口密度排名前五位的旗县(市、区)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
包头市昆都仑区(2617人/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2534人/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248人/平方公里)、
包头市青山区(1911人/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1059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排名后五位的旗县(市、区)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和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仅有1人。
注:103个旗县(市、区)不包括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上划分的5个开发区和管委会。
五、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变化情况
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从1982年的299.6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511.36万人,增加211.69万人,增长70.64%,年均增长1.42%,增速快于同期全区常住人口和汉族人口。
(一)、生活在内蒙古的民族种类逐渐齐全。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1982年全区生活着43个少数民族,1990年全区生活着48个少数民族,2000年全区生活着54个少数民族,2010年全区生活着54个少数民族,2020年全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少数民族人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进程,到2020年内蒙古居住着56个民族的常住人口,是民族种类齐全的自治区。
(二)、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
1982年-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98万人,年均增长4.21%;1990年-200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69.12万人,年均增长1.55%;2000年-201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9.79万人,年均增长0.4%。2010年-2020年,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5.8万人,年均增长0.11%。改革开放初期,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1990年之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速趋缓。
(三)、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比重持续上升。1
982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5.55%,199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9.42%,200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0.83%,201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0.46%,202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1.26%。1982年-202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72个百分点。
(四)、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稳步增加。
蒙古族是内蒙古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198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为248.94万人,2020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增加到424.78万人,增加175.84万人,增长70.64%,年均增长1.42%,快于同期全区常住人口和汉族人口的增速。
198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2.92%,2020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7.66%,1982年-2020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75个百分点。
(五)、世居内蒙古的三个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中国三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是内蒙古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简称“三少”民族。1982年-2020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从7.88万人,增加到10.57万人,增长34.06%,年均增长0.77%,增速高于同期全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0.58%)和汉族人口(年均增长0.4%),增速低于同期的全区蒙古族人口。
1982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0.41%,2020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0.44%,1982年-2020年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03个百分点。
我区人口地域分布变化明显
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年间,随着我区人口向教育文化发达、经济活跃度高的地区集聚,我区常住人口在盟市和地域之间的分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分盟市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0年间,全区6个盟市的常住人口有不同程度增加,共增加98.53万人,增长10.7%。常住人口增加的盟市分别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和阿拉善盟。其中,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增加较多,分别增长了20.2%和11.0%。同时有6个盟市的常住人口不同程度减少,共减少164.24万人,减少10.6%。常住人口减少的盟市分别为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其中,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4个盟市常住人口减少明显,分别减少了20.4%、12.0%、7.0%和8.5%。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常住人口1167.60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55%;中部地区常住人口1001.54万人,所占比重为41.65%;西部地区常住人口235.77万人,所占比重为9.8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减少7.85%,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降低了2.7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常住人口增长4.31%,所占比重提高了2.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减少3.14%,所占比重降低了0.06个百分点。
我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区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511.3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1.26%。其中,蒙古族人口为424.7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7.6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5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6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5.80万人,占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2.17万人,增长0.51%,占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3万人,增长4.37%,占比上升0.24个百分点。
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朝鲜族等6个民族,人口分别为424.78万人、46.97万人、21.49万人、7.35万人、2.80万人和1.82万人,合计占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比重为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