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来,一直都是最贫穷的大多数

(2012-07-06 14:47:50)
标签:

童年故事

童年记忆

贫穷的大多数

回忆童年

情感

分类: 生命点滴·史话云烟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和我的亲朋好友,从来、一直都是最贫穷的大多数。——是以为题记。

 

    昨天无意间跟同事聊起小时候的事情,我说出了一个事实,结果招来同事几乎一齐声的不相信。下边我把这个事实写下来。

 

    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实

 

    我出生于1984年阴历11月15日,山西长治人,1992年秋天上的小学,当时以五年制小学为主导,我上的就是五年制小学。在我深刻而无法忘记的记忆里,在上小学四年级,也就是1994年秋天以前,晚上回家写作业,姥姥都会给我点亮一盏古旧的煤油灯,这张煤油灯,陪伴了我从一年级开始写家庭作业起的整整三年。

 

    村子里当时确实通了电了,但在超过300户人家的村子里,接通电的人家,绝对不会超过30家;我们这群农家孩子的一大乐趣就是,每点盘点一下谁家接了电了,数一数接通电的总数;但一直到这个乐趣变得不再乐趣为止,也就是上小学四年级的那个秋天前,我们都记得,接通电人家的总数,还是没有超过30这个数字。

 

    有5家人买了电视了,其中有两台是彩电。之所以能记住这个数字,那是因为,每天晚饭后的最大乐事,就是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去看电视。为了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目,我们这群农家孩子要跑遍每一户有电视的人家。确实是僧多粥少,看电视的人多,我们就无法自由选择了,只能被动选择。

 

    而进入1995年,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接通了电;进入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彩电和黑白各一半。

 

    不是巨大的地区差距,而是巨大的阶层差距

 

    同事A说:他们家在1987年就买了大彩电;而且周围的家庭电肯定是通了,电视也不少了。(这是一个北京人。)

 

    同事B说:这个很扯淡。我没上学以前,就每天看电视呢。周围家庭全部通电,几乎都有电视了。他说的是1990年左右。(这是一个山西阳泉人)

 

    同事C说:他1997年的时候,根本不会再看电视了,已经开始玩电脑冲浪了。(这是一浙江的哥们)

 

    接下来,是重庆的哥们,江苏的哥们,湖南的哥们,河南的哥们,东北的哥们,山东的哥们,纷纷表现他们那有电灯、有电视的童年。

 

    我立刻有点崩溃的感觉。我们山西省,尤其是长治市,怎么这样衰啊?

 

    回到工位上后,我通过两种方式来查证这种情况:第一,把这件事情放到一个读书群里,群里有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500位已经工作几年的网友,他们出生的时间集中在1985年以前;第二,上网搜索资料。

 

    这两个手段后,我得到了答案:第一,绝大部分1986年以前出生的中国人,家里通电集中在1990年以后;家里有电视集中在1991年以后。如果是在这之前接通电和购买电视机的,毫无疑问,那是极少数的家庭富裕的家庭,而且,这种家庭,主要集中在当时仅占据中国总人口20%左右的城市家庭。

 

    我明白了,这不是巨大的地区差距,而是巨大的阶层差距;有钱没钱跟地区关系不大,跟阶层关系很大。

 

    通过这个,我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我的同事,也就是普遍比我大个一两岁的他们,童年时的家庭情况普遍比较富裕;第二,也就是开头我说过的,原来我和我的亲朋好友,从来、一直都是最贫穷的大多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