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性修炼系统
(2011-09-17 01:16:23)
标签:
文化道统大学儒家思想心学 |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门心法。逐字逐句翻译,让你看个明白。
强迫自己保持自我觉知,恢复调养自己的状态到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与人交接应对均能合于礼数,就达到了“仁”。仁是一种生命境界。当你达到仁的境界之后,你便成为受天下人敬仰的导师。
那么,仁,是一种怎么样的生命境界?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而我也在想,怎么回答,才能最简洁?
孔子跟老子学道。
孔子也曾想:怎么能把道用最简洁的方式讲给他的学生听。 孔子最后想出的办法,就是一个“仁”字。
以仁明道,最简洁。
老子讲道---孔子讲仁---曾参讲诚意正心----王阳明讲致良知---曾国藩讲敬
道、仁、诚、知、敬 都是明心见性的途径。 开悟之后,这些是可以一瞬间豁然贯通的。
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掉到井里的情形,你会怎么样反应?你会心里“咯噔”一下。对不对? 那么,这个咯噔怎么就能让你明心见性呢?反复的用你的身心去模拟“咯噔”,然后,试试能不能把“咯噔”这个动作在半路定格?不敢呼吸,是吗?慢慢的尝试呼吸的时候心里那个小小的咯噔也还在。
做到了么?这就是关于心的自觉的窍门了。
仁、诚、知、敬 是心的四个表情,如果你能控制这四个表情的动作速度,让它变成超级慢动作,慢到定格的程度,你会发现什么?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把仁“定格”之后,“仁”就变成了“诚”?你有没有发现“咯噔”就变成了“敬”?
实践出真知。心性的光明,是修行人得到的唯一奖赏。现在,试试那个“咯噔”吧。看看那个咯噔的背后,流传了千年的“道”。然后,你就知道到底该如何致中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
大学的核心是格物。
格物,落实到实践,就是问自己,把身体格除之后,我还剩下什么?
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就是修身功夫。一步步,次第分明。 修身就是内圣外王的“内圣”。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亦皆是以修身为本。 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的儒家心性修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