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

(2014-01-23 10:01:09)
标签:

儿童

育儿

心理学

韦志中

家庭教育

分类: 专业文章

大人总喜欢问孩子:“长大了想做什么啊?”不少孩子马上会仰着头,踮着脚尖在你耳旁悄悄地说:“我最想做……”这时我们看到他们眼睛里绽放着神秘的光芒,就是这种光芒,闪耀着他们最单纯的愿望,也成为他们追求人生目标的力量之源。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31104/20131104154647864786.jpg

目标是坚持的动力

唐僧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自从被观音选中,唐王器重,他就想着“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效忠唐王,普度众生,这是他这样一个柔弱胆小的僧人坚定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行十万八千里,耗时十四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到真经,荣归东土。

孙悟空的理想和唐僧不太一样,他对经书没什么兴趣,最初保唐僧取经不过是为了免受五行山下之苦。而且孙悟空脾气暴躁,狂妄自大,经常做事不顾后果,好几次都差点半途而废,回他的花果山逍遥快活。《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记载孙悟空初为人徒时,因不听教诲打死了几个毛贼,曼到唐僧责怪后,一气之下跑到了龙王这喝茶,在与龙王谈“圯桥进履”,画的时候,开始谈到自己的目标。

龙王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

这大概是孙悟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修成正果。他不想做妖仙了,而想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佛。就是这个简单的念头,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

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悟空因为师父忧虑路程,又说起自己的梦,在开导师父的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的目标。

行者跳将起来道:“师父,梦从想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

这一回悟空谈目标就跟上一回有了明显的差别,他开始将自己对目标的坚定性和师父的坚定性做比较,更得出自己更坚定的结论——连梦都不做一个。这个可爱的“泼猴”专注起来,也是非常有毅力的。

也正是将自己的目标明确和坚定下来,悟空此后从未想过放弃,第一次被逐出师门时他万分不舍,待八戒去花果山找他时,他还动情地说:“我老孙是身回花果山,心逐取经僧。”一刻也不耽误,马不停蹄地去救师父。第二次被逐出师门时,一向四海为家,无牵无挂的悟空更是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先后到观音和如来处哭诉,委屈异常。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师徒之间感情深厚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取经成佛的目标支撑着他,不言放奔。

挫折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人们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属于动机的研究范畴,目标越坚定,动机水平越高,往往抗挫能力越强。从悟空身上,我们也看到当人们要和挫折长时间周旋时,目标往往是坚持的理由。

目标助人成功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他们从未改变过目标,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1 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预定的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25年后,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7%的人,25年来都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调查者得出结论:目标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目标对走向成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家长们需要做的便是如何帮孩子树立目标,和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向目标。

父母大多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时时处处都要求孩子达到最好的标准,一方面使幼儿形成了事事必须做到最好的较高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埋压力,一旦事情没有做好,孩子内心就会无法接受自己,如果距离目标差距较大的话,孩子就会感到灰心失落,放弃努力,因为他明白,即使努力去做,如果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仍然不能使父母满意,于是在挫折面前往往会选择放弃和退缩。

心理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组模拟实验,让3组人分别沿着公路步行前往一个从未去过的村庄。

第1组:实验者不告诉实验对象距离目的地有多远,只要求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

第2组:实验者只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目的地有50公里。

第3组:实验者不仅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还让他们知道路边每隔7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

实验的结果是:第1组人越走情绪越低落,绝大部分人没有坚持到底:第2组人走到一半后开始叫苦,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到达终点;而第3组人一直充满信心,精神饱满,绝大多数走到了目的地。

一个简单的实验,把目标在成功中的重要性演绎得浅显易懂。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有没有一个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人为什么不能坚持奋斗目标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太远、太空了。在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定出一个每天奋斗的目标、每月奋斗的目标,这样把目标具体化、实在化,就会坚持下去了。

一位聪明的妈妈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嘟着嘴对我说:“妈妈,老师今天真是的,一口气让我们完成30道题,我们怎么做得完啊?”我就跟他说:“这样吧,你每做完10道题便拿给我看看。”于是,孩子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做起来。他很快就做完了,然后我叫他再做1 0道题后就让他看电视。

他一听十分高兴,很快就又做完了。吃完晚饭后我让他把剩下的10道题给做了,他不知不觉间就把老师布置的30道作业题完成了。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建议孩子分阶段完成任务,这等于教孩子将单一的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来完成。一口气做30道题对孩子来说超过了他的负荷,任务较重;而先做1 0道题这个小目标却是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妈妈聪明地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减轻了压力,从而使孩子认真、执著地学习。

孩子的目标往往会定得不切实际,过于遥远或者不太容易实现。这时,父母要教孩子把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实现大目标。

(本文摘自《向<西游记>取育儿经》,韦志中著)


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0-34076058,13711195100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166号中旅侨苑B2座501室

心理咨询预约QQ:800001976

 新浪微博: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

http://s8/mw690/001IuP4cgy6G0DCOTXx3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