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带飘飘,传递友爱
标签:
艾滋病患者hiv丝带亲情情感情绪心理心理学健康韦志中 |
分类: 专业文章 |
一例本会团体心理教育与预防团体活动设计
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团体心理;本会
【设计理念】
受当今中国艾滋病流行情况,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青少年患病率不断攀升的趋势影响,设立艾滋病心理教育与预防课程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认识、了解艾滋病显得尤为重要。
该团体设计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认识、了解艾滋病的基础上关注艾滋病患者,让学生从日常生活问题出发,设身处地感受患者困境而进一步了解艾滋病患者,从不同角色重新看待自己,从而促进青少年以平等、关爱的态度去关爱他人,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本次团体活动在艾滋病专题教育与预防中起到深化认识的作用。心理教师融合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伦理学知识,以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态度贯穿各个环节,积极关注每一个生命,通过角色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与思考,从而让其发挥内在爱的力量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团体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歧视不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学会接纳不同的生命,从而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2.情感目标:学会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3.问题解决目标:提高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与尊重。
【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该年龄段学生已踏入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通过前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现在回归到感性认识,让知、情、意融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在面对艾滋病问题时进行自我调适。在前期的系列教育中,心理教师发现部分同学对艾滋病抱有侥幸心理,歧视艾滋病患者,通过本次团体活动,让学生减少歧视,关心艾滋病患者。
【团体人数】
20-30人,男女比例大约1:1。
【课前准备】
活动材料:1米*2米隔板1块,红丝带数十条,生命树,纸和笔若干,2张椅子,PPT,音乐、6个标签。
1.制作PPT,搜集艾滋病患者故事。
2.课堂摆设:让学生以半圆的方式围绕隔板而坐,中间留一至少4米*4米的活动空间,中间摆放2张椅子。学生前排摆放1米*2米隔板1块。
【活动时间】
150分钟
【团体流程】
(一)导入课程,启迪思考(20分钟)
1.导入:在前面,许多同学已经能掌握艾滋病的特点、传播方式,学会辨别哪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哪些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进一步加深大家对艾滋病的认识。
2.屏幕展现艾滋病造成人体的细胞、器官病理改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照片(前阶段课程的PPT)。
3.播放歌曲:《懂你》。
4.想象:用一种颜色描述当下的感觉,1-2位同学进行分享。
(二)心灵剧场,触碰生命(45分钟)
1.教师引述:小峰是一个艾滋病儿童感染者,已经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病情基本稳定。一天他有些发烧,考虑到传染病院比较远,小峰父母准备带他到离家较近的一家省级医院看病。出发前,小峰爸爸犹豫地对小峰妈妈说:“把孩子的病告诉医生吧。”妈妈坚决反对:“要是说了,医生不给孩子看病怎么办?”爸爸不信:“人家是大医院,不会的。”
2.提问,让学生在纸条上回答问题。①你认为医生会给小峰看病吗?②如果认识小峰,你会回避小峰吗?③如果不认识小峰,在公共场合中有艾滋病患者,你会回避吗?
3.角色扮演:现场让同学充当爸爸、妈妈、小峰、2位医生、护士、2个小流氓的角色。教师在每个剧情开始扮演前对学生说明故事大纲,帮助学生进入角色。
①剧情1:医院里,爸爸,妈妈,小峰和两位医生,2张椅子
爸爸衣走进医院,第一句就是“医生,救我孩子,这孩子有艾滋……”医生立刻睁大了眼睛,尽量拉大与孩子的距离:“你们不能在这里看,应该去传染病医院。” “可我儿子只是有些发烧,不是别的病。”小峰爸爸哀求说。 “那我可以给你开点药,不行还得去传染病院。”医生迅速开一张处方,交给爸爸,自始至终没给小峰做一点检查,也没碰小峰一下。小峰显得闷闷不乐。妈妈不甘心,又重新挂号。这次见到另一个医生,没提艾滋病的一事,医生给孩子检查后决定先打针。
提问:故事里的两种情况,如果你是小峰的家长,会隐瞒小峰病情么?
②剧情2:医院里,爸爸,妈妈,小峰,护士,1张椅子
打点滴时,爸爸又忍不住对护士说:“这孩子HIV 。”护士抬头问:“这孩子什么病?”小峰父母给儿子找了张椅子,一会儿,护士把爸爸叫出去。又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脸色沉重,妈妈问怎回事,爸爸只好说:“护士让咱们转院,说他们没有艾滋病的经验,怕孩子万一有问题他们解决不了,耽误孩子的病情。还有,为了他人安全,孩子坐过的椅子要销毁,让我们多掏一百块钱……”妈妈气得跺脚:“普通发烧为什么一定要去专科医院看?我们孩子只在椅上坐一下,一没流血,二没呕吐,三没大小便,为什么要销毁椅子?还要让我们出这个费用? ”爸爸只好劝妈妈:“没办法,大家都这么看艾滋病患者。哎……”
提问:大家认为这样对待小峰合适么?一开始有的同学选择公众场合回避小峰,现在不赞同医院做法,是否矛盾?
③剧情3:公交车站,爸爸,妈妈,小峰和2个小流氓
打完吊针回家,妈妈还心疼一百块,不停地抱怨医院。一家上公交车时,爸爸不小心被踩了一脚。小流氓竟然推推搡搡要打小峰父亲,爸爸急了,拿出小峰的抗HIV 药物(因抗病毒药物对服药时间要求很严,所以小峰父母走到哪都带着药),上面赫然写着“治疗成人HIV”!爸爸让其中一人看,一面大声说:“看看我是啥病!有本事打我,打出血来咱俩一块儿死!”小流氓看清了上面的字立刻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们只是不小心。”车一到站,小流氓立刻下车,下车后他给同伴说了什么,同伴惊恐地睁大眼睛……
提问:如果你是小峰爸爸,这样做,对吗?当知道你是艾滋病患者,连小混混都怕你,这是否又是一种歧视?故事的结局是小峰后两针都在专科医院打,从此到医院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病情。
④隐藏小游戏:
游戏规则:现在抽取8位同学,其中7位同学进行内部抽签,抽到纸条里有“☆”的同学是“患者”,然后交回小纸条到老师手中。“患者”对所有人保密自己的病情。7位同学躲在搁板后,剩下1位同学在隔板前方,保持与搁板1米以上的距离,由这位同学扮演医生,负责找出艾滋病患者。“医生”通过提问猜谁是“患者”,每次提问不超过2个问题,由“医生”挑选搁板后的任2位同学回答,然后选中1位同学诊断病患(不一定是医生提问的同学)。教师说“停”,说明“医生”诊断正确,游戏终止;如“医生”选错,教师在黑板上加一颗星星(即误选越多,黑板上星星越多)。
提问:“故事中,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
点评:游戏中健康的同学被医生误诊,代表在不知情情况下病毒在人群中迅速扩散,也代表“患者”体内的病毒扩散,病情加重。如果所有艾滋病患者都隐瞒自己的病情,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从游戏中大家能思考:隐瞒病情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患者恢复健康。
休息10分钟
(三)人生相机,感触生命(60分钟)
教师引导:现实中,许多儿童感染者的父母选择了沉默,他们放弃了儿童免费入学的权利,因为免费就意味着无学可上;他们放弃了补助,因为民政补助就意味着公开他们的感染者身份,在歧视和贫穷之间,他们宁可选择贫穷。如果儿童被贴上艾滋病感染者的标签,将遭受各种各样的歧视:无法上学、无法去医院看病、没有朋友玩,这些都是歧视。如果你是小峰怎么想?上半场大家通过心灵剧场,对患者处境有一定了解,下半场,来看看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扮演小峰、爸爸、妈妈、护士、医生、小流氓的6个角色分别坐在凳子上,让同学们担当照相机角色,观察每一个角色,写下对不同角色的感受,分享。
(四)丝带飘飘,传递友爱(15分钟)
教师结语:《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这无疑权益保护、消除歧视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仅停留在原则上,现实中的歧视往往是患者心灵备受摧残的致命因素。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儿童感染者是怎么感染艾滋病?。他们是无辜的,没有健康,甚至没有父母,没有家,没有爱……他们失去很多,我们本应给他们更多关心和爱心。
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和感染者看上去和健康人群没什么差别。在我们已掌握的三个传染源中,只有输血传染是百分百传染,母婴传染和性传播都是有比例,很多父母患病后生育的孩子是健康的,更多夫妻有一方感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生活了十年以上,另一方依然健康,这样的例子很多。
刚才的环节让同学们去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就是从别人看见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艾滋病”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糟糕……
活动一开始我们写下了自己心情的颜色,现在请让大家闭上眼睛去回顾整个流程。静静地体验内心的情感色彩……艾滋病患者和我们一样,有梦想,有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即使在生活中遭受各种挫折与疾病,现在,请在红丝带上写下您的感想,带着爱与珍惜,将红丝带挂在生命树上。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http://www.wzz.com.cn/other/Files/upfile/20090623104319-0.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