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人一张床

标签:
育儿教育家庭文化母亲父亲心理心理学心灵情感情绪健康家庭时尚 |
分类: 小组活动 |
文:心流
今天是成长三步曲关系部分的第二次课程。韦老师用“六个人一张床”这一形象生动的表达,带领我们进入到“家庭文化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这一主题。
那究竟什么是“家庭文化”呢?我们为什么要去探讨它?
虽然说这一概念在韦老师的书中已经有一个章节进行专门的论述(《家庭文化在成为一个人过程中的关联》),我也看过,但这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东西。这个陌生就在于我从未就自己的“家庭文化”进行过探索,以至于当韦老师让我们互相去分享的时候,我在脑中努力地搜索,但也找不出什么对应的东西,导致好几次死机。我相信老师也从我以及其他成员困惑的眼神中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先是跟我们分享了他对于他自己原生家庭中一些家庭文化的发现,然后用两个心理咨询经典的案例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的。例如,有时候夫妻双方矛盾的升级,从最初的由实际问题引发的意见分歧,发展到后来原来的实际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强烈的感受是彼此都觉得对方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不爱自己了,在这个心理变化产生的过程中,夫妻双方的“家庭文化”就在里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正如韦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原生家庭作为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团体,就在不经意的时候,已经对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大家理解到这一点,也就更能体会到韦老师用“六个人一张床”这一表达的奥妙所在了。
在韦老师进行阐述的过程中,我抓到了两个关于“家庭文化”定义的关键词:“固定下来的”和“有规律的”。比如说,小至在一个家庭中,是母亲负责做饭,还是父亲负责做饭;小孩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父母是维护他,还是斥责他;晚上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停地敦促孩子学习,还是在孩子床边静静地陪伴着他,为他缝制衣服等等,这些都是“家庭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成员就分享到,她发现她父母在脑矛盾的时候,母亲是很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的,而父亲在此时“总是”沉默地会离开家。也有成员发现,在她的原生家庭中,父亲只管交费,而母亲则承担了孩子所有的教育。另外,她还发现母亲对她进行教育的方式是威胁式的,例如会对她说:“你要是考不到第一名,我多没面子啊!”,以至于她要是哪次考试没考好,她会对母亲产生内疚感。而她则感觉自己更喜欢父亲,因为她会觉得父亲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而她也分享到,因为自己现在也成为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并且发现自己现在的家庭和她原生的家庭的模式是相似的,她会担心她沿袭了她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和她现在一样的感受,所以她会有个愿望,想去改变这种情况,这也正是促使她走进星期三心理学俱乐部的原因。我们从中能购感受到这位母亲对于孩子成长和教育这一方面的重视和思考,同时,这也引出了另一问题:
我们去发现和探讨我们的“家庭文化”是为了去改变它吗?
韦老师的回答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并不知道怎么样的家庭文化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但我们要知道,成为今天的自己是受到家庭文化的影响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去发现和探讨这个主题,是为了从了解到理解,因为理解之后,才能去接纳它,它便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因素。从而自己从这个关系的“魔咒”中脱离出来,不再稀里糊涂地受它控制和让它影响我们的生活。”而我也会明白到,营造和维持一段和谐的亲密关系,是需要理解并接纳自己以及对方原生家庭的“家庭文化”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今晚探讨“六个人一张床”的意义所在吧。
然后,我们通过一个浅层的冥想对这床上的六个人先有了一个模糊的图像,然后再通过画笔把这一图像记录下来,最后,我们通过写诗,去体会这六个人各自的感受和彼此关系。通过这样一个“开启摄像机”的过程,以及成员之间的互相分享、“以对方为镜”共同探索的过程,我们对各自的家庭文化都有了更多的发现。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心中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