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舞蹈中的自我觉察

(2009-04-16 13:58: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成员分享

                                               文字:星期三心理学俱乐部成员:Alice(程覃)

    在星期三小组上了一堂《舞蹈中自我觉察》,由陈慧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如何在音乐中感受自己的身体力量的传递与律动。也许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有舞蹈的底子,但我们都很投入,乐在其中。

    在第二环节的用舞蹈进行自我觉察中,陈老师让我们在35分钟的音乐中,随着音乐摆动身体,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就站到圈子中间领舞,并寻找一个与自己有共同节律感的PARTNER,两人带舞至配对成功。

    整个过程中,A同学三次站在圈子中间邀请PARTNER均不成功。直到第四次才勉强找到了自己的PARTNER,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只剩下4位同学没有找到自己的PARTNER,其中一位就是A同学,那么剩下的三位同学如过不主动寻找或者接受A同学则只能做剩下的咯!所以,在我看来,A同学和他的PARTNER都是挺勉强地才配对成功的吧?

    而剩下的两位同学却怎么也不愿意配对在一起。在音乐结束后的分享当中,他们两人都说出了自己的原因,“因为没有合适的音乐,当有了合适的音乐时却被老师停止了,相信对方也不一定和自己的节律感可以达到一致。”

    配对成功的同学中,有人说,“其实在后面的音乐里我感受到了新的动感与体验,我的节律感与XX很相似,但是因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PARTNER就不好意思再换了。”

呵呵,听着这样的分享,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关系。恋爱与婚姻如同一场盛大的舞会,我们都站在舞池外,音乐的韵律让我们蠢蠢欲动,但是谁都不敢领先进场,害怕被嘲笑,害怕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舞伴。当有人鼓起勇气上场,台下的为了不做最后一个独舞者,就匆匆地接受了那个主动邀约的舞伴。随后的音乐随后的舞者,一切也许已经相逢恨晚了。也有人主动上台多次,却一直得不到台下的青睐。但只要不停地舞,不停地表现自我,总有一天,有一个人愿意欣赏你,愿意与你共舞。也有人一直不愿上台,只愿观望,望着、望着便曲终人散了。

    我承认自己在这场配对游戏中也是一个被动者,虽然心在澎湃,但身却不敢随意而动,直到群舞当中,才真正地释放自己,跟随大伙一起起舞。可以说,这也是我随遇而安和从众的性格使然吧?

    当只剩下两位同学还未能配对成功时,我们当中一些同学都主动地舞起来,鼓励两位同学主动一些,再主动一些,就如同当我们单身的时候,身边的亲戚朋友总是鼓动你,咶噪你,希望你能早日成家立业一样。但是越是鼓动,我们就越是不愿意主动。因为“剩下的就是剩下的,为什么一定要我主动呢?”“Timing不对,场合不对,人也不是我想对的那个。”

    在舞蹈中觉察自我,在舞蹈中觉察情感人生。这是我的收获。

    最后,陈老师用《西游记》的角色向我们介绍舞蹈艺术治疗与心理学的联系中说到,舞蹈的四个层次分别:

1.  猪八戒——精神分析——本我

2.  沙和尚——规矩——行为主义

3.  孙悟空——自我主义——人本主义

4.  唐僧——超自我主义

不过太深奥了,我觉得不太好理解,只能先记录一下,以后慢慢理解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