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韩国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基层政府尊重农民意愿财经 |
分类: 精准扶贫美丽乡村与治理 |
取消农业税之后,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战略全面实施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目前我国每年涉农资金投入已达近万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治理模式要从过去的“管制型”角色向“服务型”的转换。这种变化对农村基层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交给的政府“代理人”角色,又要具体承担搞好本村事务、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当家人”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对基层工作者要求高,挑战也很大。
由于过去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考核机制还未根本性转变,一些基层政府走入了选择性治理的误区,还热衷于过去的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对基层公共服务工作并不热心。如何才能扭转目前这种基层治理困境,建立完善的服务型政府呢?以下三点转变非常重要:
其一要以“农民本位”视角重塑我国基层治理框架。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其根本任务还是服务好农民,让农民满意。所以应该把“以农民为本位”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都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反映农民要求,过程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也要让农民来评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唯上不唯实的治理性偏差,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其二建立农民意愿的需求表达机制,涉农项目设置应该变“自下而下”为“自下而上”。韩国在新村建设中很注重农民意愿表达,不少公共项目往往先由农民提出,政府派出专门调研人员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吸收农民意愿,最后汇总后反馈到政策制定部门,再由政策制定部门召集农民代表、农业专家、社团代表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分析,以作为农业预算和农村发展政策制定的原始依据。这样的机制选拔出来的项目才能真正急农民所急,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避免面子工程等不正常现象。我国地区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也很不同,涉农项目安排要充分考虑项目所在村的需求意愿,避免一切刀现象。
其三是基层工作考核应该增加所在社区民众满意度调查。目前不少对基层政府的考核指标基本上是政绩考核、工作评比等“指挥棒”,而对反映民生的指标,如教育投资、环境污染治理、医疗卫生服务、道路建设等指标反映不足,尤其是考核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良好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反映辖区百姓的声音,应该增加村庄居民的满意度考核指标,可以通过第三方的随机抽样,来考核基层治理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