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南毒豇豆安检安全法到位率郑风田财经 |
分类: 食品安全问题 |
海南毒豇豆暴露出产出地与输入地的安检部门形同虚设。武汉农业部门的安检结果惊醒了全国的消费者,原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产品进入市场必须要经过安全检查等基本规则其实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无论是产出地或者销售地,原来是没有人也没有财力\物力来做这项工作的。谁来为这些工作失职负责?
“问题豇豆”再敲农产品安全检测形同虚设的警钟。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虽然已于去年6月1日实施生效,各种规定很严密。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大打折扣。《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要对产品进行抽检,而且规定要免检,不能收费。这条规定的用心是好的,主要是防止监管部门重复抽检乱收费增加企业与农民负担,但却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本级财政难以安排经费的话,安监部门最容易做的工作就是干脆不检了。所以导致许多不合格产品”裸检”进入市场,没有任何防线。
这次出事的海南省监督部门自己觉得好象很冤,海南农业厅官员给出说法是:每个瓜菜品种每次检测费用高达2000元,且两天后才能出结果,而全省只有一台定量检测设备。海南那么多的农产品,如何才能保护产品质量是合格的?该投入多少财政才能保证基本的抽检? 地方政府的借口是地区财政经费到位率很低,缺口很大。按食品安全的问责机制,由于经费不到位,没有抽检,该地的政府官员是不是应该直接进行问责?
武汉抽检出毒豇豆之后,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也跟风抽检,查出了许多毒豇豆。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过去这些地方监管机构对这些输入产品基本上是不检测的,否则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还是没有去发现问题?
今天的新华社新闻讲,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出,国家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地方同级财政列去买样费和检验费,但实际上部分地方财政困难,经费到位率很低,缺口很大,直接导致监督抽检范围缩小、频率下降、批次减少。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没深讲,实际情况应该是大部分地区对输入的农产品抽检处于一种放羊状态,基本上处于“免检状态”。这是让人最担心的问题。
各地基层监管部门都在抱怨检测设备非常少、经费短缺、人手不够,究竟该由谁来负责?最近刚成立的食安委规定某地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地方政府应该问责,这次海南的毒豇豆事件应该不算小事件,是不是应该举起问责的大旗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