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风田:外来工子女入学非得总理过问才行?

(2009-08-26 12:34:52)
标签:

外来工子女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郑风田

美国

财经

分类: 城乡教育问题与创业

郑风田:外来工子女入学非得总理过问才行?

据新华网 824报道,一湖北黄石在温州打工的妇女尹翠又成为万幸者,她想把儿子转到自己工作的工厂附近上学,但问了厂附近的3所学校,都不同意。眼看到了秋季开学的时候,她正在发愁,没想到碰到了温总理,在温总理的过问下,当地领导迅速帮助解决了她的儿子的转学问题。

尹翠和她的儿子真是万幸者,就如几年前总理帮助讨薪的那位妇女。但问题是我国另外2亿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与他们的子女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孩子由于打工地的拒绝,只能呆在老家,成了留守儿童,数量已达4500多万,也堪称一个世界纪录了。目前我国的流动儿童1400万,每8个城市儿童中就有一个流动儿童。他们能否顺利地接受入务教育,融入城市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和谐大问题。

我的一些同事在美国做访问研究时一般也会把孩子一起带去,虽然他们基本上都是一年以内的短期访问,但他们的孩子可以没有任何障碍地在所住区域中小学上学。按道理讲,美国对这些短期来该人员的子女更不应该允许入学了,但美国人的考虑显然与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们不同,美国人已经认识的新移民对国家的发展作用巨大,他们认为这些潜在的新移民是未来的希望,帮助这些新移民的孩子也是帮助自己的城市与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属于未来。如何提高对这些移民的孩子进行教育,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许多优势。所以美国人可以在全国的任何地方自由地迁移,他们的孩子在迁移地可以比较顺利地找到学上,丝毫不会出现我国这么数据众多,以孩子户籍不在此就拒绝其入学的土政策。

为什么外来工打工地中小学的管理者们不愿意接纳打工者的子女入学?虽然国家已三令五申?原因之一是觉得外来工子女入学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这些孩子应该回到他们户籍所在地读书。其实子女随父母走,这是全世界都通行的道理,也是人道的政策。其实,加重负担完全是借口,一个学校,多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并不应该有什么负担,完全是可以容得下的,但不少中小学总会以这样与那样的借口进行拒绝。原因之二是目前城市愈演愈烈的入学择校制度已使部分中小学的管理者变得贪得无厌。虽然就近入学政策已执行数年,但由于学校教学质量差异太大,知名度也不一样,使不少父母要交高额的赞助费来让孩子入读学区外的学校,这些潜规则使不少中小学管理者胃口大开,也是他们创收的一大途径。君不见前几年北京中关村三小校长被抓,发现其办公室抽屉有有赞助费上亿,这些都是可怜父母的辛苦钱呐!外来农民工由于一般比较贫穷,使那些中小学管理者捞不到什么油水,所以就拒绝其入学了,户籍制度只是他们的借口之一罢了。

四千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未来他们也基本上要外出打工。如果我们的城市能够把这些孩子接纳了,未来这些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新动力,这样做也可以帮助缩小目前我国愈大愈大的城乡教育。从生源结构改进来看,目前城市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如果学校接纳一定数量农民工的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城里孩子也是一个好的教育机构,整体上有利于教育结构的改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目前各地中小学的部分管理者目光短视,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更长远的东西。如何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接纳四千多万的留守儿童,仅靠自觉是远不够的,中央政府还必须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只要外来工在该地有稳定的工作,他们的子女就应该有资格在父母所工作的附近学校就读。再也不要让这种耽误祖国下一代的悲剧再继续下去了。也只有中央政府才能真正解决这个久拖未决的问题。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