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风田:为什么小孩子命大?

(2009-07-02 10:43:04)
标签:

飞机事故

财经

分类: 社会热点问题点评

郑风田:为什么小孩子命大?

 

也门空难幸存女孩抓住飞机碎片获救?最近也门飞机失事,100多人死亡,只有这名生还者,14岁也算孩子。小时候就听家里的老人讲孩子命大,这些年听到读到这样的故事还真不少,小孩子命大还真是这个理?又想到那令人震惊的汶川大地震,有一对夫妇与一个孩子被震塌物压埋,几天后三人被挖出,只有孩子成功得救,父母却早已死亡。这是不是应验的小孩子真的就比大人命大?或者叫小孩子有九条命?

从生理构造来讲,小孩子在成长期,生命力强应该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恶劣环境下,要说小孩子比成年人更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难讲。我认为小孩子抵抗灾害风险的能力不一定比成年人强多少,但为什么还屡屡发生在恶性事件时,比如地震被埋、飞机失事等重大事故时,小孩子的存活机率往往总比大人多一点?我认为可能有几下三个原因:

其一,成年人往往是被自己吓死的?

成年人知道的事情多了,有时知识越多越反动,在某些时候这些知识还倒会起副作用。比如知道飞机失事了,那么高的天空,成年人往往会把事情想得更坏,结果失去了求生的本能。而小孩子相反知道得可能不多,但无知者无畏,就可以少想些别的,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住一切机会求生,相对来讲会多了些本能的求生欲望,最后反倒会在绝望中寻找到了希望,存活下来。

我就听到过不少成年人被吓死的故事。有一个故事讲,东北某省有一个人到医院看病,拿错了化验单,被医生误诊为癌症晚期,医生告诉他所剩时日不多,就不必治了。结果这位老兄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立即晕倒不醒人事。后被抬回家也不能站立行走。家人问他生前还有什么愿望可帮助实现,这位老兄打小就看电视知道北京的天安门,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见一见。于是家人抬着他,坐火车转汽车来到北京天安门,了却他的愿望。在北京见到了天安门之后,他知道在天安门不远处还有一个全国最好的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家人于是提议当成死马当活马医,再到协和医院看一看还能不能找点希望。在协和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化验诊疗,医生告诉这位不能站立行走的“晚期病人”讲,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病,应该属误诊。结果这位老兄一听此言,立马就来了精神,试着站了一下,居然没问题,完全能够站起来了,再走一走,也没问题了,这时他感到什么都好了。也是挺奇怪的事。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大我不知道,但近几年听说某单位有两位年轻的教授,都是在学校体验时被认为是癌症晚期,不几个月就迅速死亡了。也有不少人认为,如果不参加这个体验,不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兴许他们还能多活很久时间。因为对一个成年人来讲,检查后告诉他没有多久生命了,还不立马把他们给吓死?人的精神其实很脆弱。

正是因为成年人见得多了,每天被这个危险,那个致命的事件都给吓怕了,才会出现一遇到危急情况,放弃了求生的一线希望,最后存亡的机率就小很多。

还听说一个韩国地震逃生的故事,讲一个年轻人在被地下埋了数天后,最终被救援人员给挖了出来,一般人都认为这么长时间,不可能再有生还的希望了。为什么这个人最终能存活下来?接受访问时她居然讲,她现在这么年轻,是不可能死的,他坚信一定会有人救她出去的。正是在这样一个不可能死的强大生存信念支配下,她最后战胜了各种恐惧,真的存活了下来。

 

其二,艰难事件下,与大人在一起的孩子往往被大人伸出援助之手保护所救?

小孩,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一般都会有父母在身边。在出现危险时刻,出于本能,父母往往牺牲自己来保全孩子,这也是关键时刻不少孩子转危为安的原因之一。韩红根据真实故事谱写的歌曲“托起明天的太阳”,不就讲了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吗?一个年幼的孩子随父母坐缆车游玩,不曾想在山谷半空中缆车绳索断裂,缆车跌落山谷,满满一缆车人最后只有这个小朋友存活下来。而查其生活的原因发现,其快速下坠过程中,小朋友的父母用双手托起了他,让其减少下坠的冲击,最后存活下来。四川地震那位得救的婴儿也是在房屋倒塌时,她的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挡着了倒塌的重物,给孩子换来了一条安全的港弯,最后得救。

 

其三,在极端生命条件下,小孩子的体积小,重量轻,往往更易获得生的机会。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小孩子体积小,重量轻,在危险时刻,比如从高空下坠,更容易在空中抓到救手的工具,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这个需要科学的研究才能验证。比如也门这次生还的小女孩,仅靠飞机碎片就存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如果是成年人,即使抓到了飞机碎片,那么大的重量,要想生存下来,我估计悬。

 

总之,危险时刻,孩子的生存机率更大些,也很有可能是孩子是未来,在冥冥之中被外力之手给救了?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风田:为什么小孩子命大?

阅读材料:

空难生还者漂流2小时 抓飞机碎片获救(图)

2009年07月02日03:50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空难“幸存女孩”漂流2小时获救

  也门失事飞机老化等诸多疑点成批评焦点  

  也航空难的搜救工作1日继续进行,目前只确认找到1名幸存者,失事客机的一个“黑匣子”已被成功定位,打捞工作即将展开。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关心如何才能在空难中寻找生还机会。另一方面,欧盟交通部门已经对也门航空公司客机失事原因展开调查。飞机老化、维修不善、航空公司服务质量低劣等问题成为焦点。

  女孩在遗体和飞机残骸中拼命游泳

  也门处理也门航空公司空难事故最高委员会发言人1日公布了失事客机机上人员的国籍。

 

142名乘客中有75名科摩罗人、65名法国人、1名加拿大人和1名巴勒斯坦人。11名机组人员包括6名也门人、2名摩洛哥人、1名菲律宾人、1名埃塞俄比亚人和1名印度尼西亚人。

  目前只有一名幸存者

  法国负责合作与法语国家事务的国务秘书茹瓦扬代1日证实,截至目前,也门空难中只有1名幸存者。他强调:“目前只有1位幸存者,而不是2位。”

  茹瓦扬代还说,幸存的这名法国马赛少女年龄为13岁,而不是此前媒体报道的14岁。

  此前,负责现场营救的人员曾宣布,搜救人员救起了1名5岁女童和1名14岁男童。

  幸亏抓住了一块飞机碎片

  一名未公开姓名的救援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当地时间6月30日4时(北京时间9时)左右发现坠毁客机中一名幸存法国女孩,并把她救起。

  一名科摩罗救援人员说,他们突然发现水面有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乘客遗体和飞机残骸中拼命游泳,当时海面上波涛汹涌,“我们一开始向她扔过去一个救生圈,但她没抓住,我不得不跳入水中将她救起。她不住地发抖,我们在她身上裹了4件衣服,又让她喝了热糖水,然后简单地问了她的名字和住址。”

  “我叫巴娅,”女孩停顿了一下,哽咽着继续说下去,“我和妈妈一起出来旅游……”

  据粗略推算,巴娅获救时已在海水中浸泡了约2个小时。据法国媒体报道,巴娅因在海上紧紧抓住一块飞机碎片得以获救。

  全身多处烧伤

  救援人员将巴娅送往科摩罗“埃尔·马鲁夫”医院接受治疗。据悉,巴娅全身多处烧伤,锁骨骨折,但没有致命伤,眼下状态“不令人担忧”。

  据报道,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她神志清醒,可以讲话,情况尚佳。主治医生阿达·曼苏尔介绍:“获救后小女孩意识十分清醒,她一直在说着些什么。我们努力让她的身体暖和过来,因为她几乎被冻僵了。但这个孩子不停地发抖、发抖……我们为了不让她太劳累,没有问她太多问题。”另有报道说,巴娅锁骨骨折、膝盖烧伤,但没有致命伤。

  据悉,根据她的身体情况,她将可能被送回法国或者转移到马达加斯加。

  女孩“几乎不会游泳”

  据悉,巴娅家住法国南部城市马赛,6月29日夜同母亲离开巴黎,飞往科摩罗探亲。巴娅的父亲卡西姆·巴卡里说,空难发生后,他同巴娅通了电话。据巴卡里介绍,在这场发生在午夜的空难中,巴娅被弹出机舱,落入水中。“她当时触摸不到任何东西,发现自己置身水中。她听到人们在自己身边说话,但在黑暗中一个人也看不到,”巴卡里说,巴娅“几乎不会游泳”。“她是个非常胆小的女孩。我绝对未料到她能逃过这一劫难,”他说。

  据悉,为了稳定巴娅的情绪,有关人员只得暂时告诉她,与她同机的妈妈也已“获救”,正在隔壁接受治疗。

  空难中怎样才能幸存

  能否幸存只能碰运气

  谈及空难生存之道,美国航空学专家约翰·埃金说:“我认为没有任何幸存模式,(能否生存)只是碰运气。”

  数据显示,除去6月30日的空难,全球1970年以来共发生12起只有1人存活的空难。幸存者中,5人是未成年人,4人是机组成员。基金负责人柯蒂斯承认,他也无法解释机组成员和孩子存活几率相对高的现象。但他认为,机组人员的一个有利因素是,他们身处坚固的驾驶舱中且离窗户较近。

  埃金解释,空难中,人们坐在哪个座位上仅在一方面对幸存几率有影响,那就是座位和撞击部位的距离。

  坐头等舱最危险?

  美《大众机械》月刊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航空学作者戴维·诺兰提出关于“位置幸存说”的不同观点。诺兰认为,飞机后部的座位安全性更高,“同身处前几排的乘客相比,离机尾近的乘客在空难中幸存几率大约高40%。”诺兰发现,对坐在机翼后方座位上的乘客而言,在至少致死1人的空难中幸存几率为69%;对身处经济舱和机翼前方座位的乘客而言,幸存几率为56%;头等舱和商务舱的乘客幸存几率为49%。“你高速行进时撞上某物,显然前部比后部受损会更严重,”诺兰说,“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一名官员的话说,‘飞机不会倒退着撞山。’”诺兰说,即使在冲出跑道、迫降等事件中,飞机也总是前行,因此撞击也发生在前部,“这就是他们把空难记录器置于机尾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