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猪肉价狂降猪流感不是主因
(2009-05-16 00:31:50)
标签:
经济财经猪肉生猪郑风田丹麦杂谈 |
分类: 产业与企业管理事件评论 |
郑风田:猪肉价狂降猪流感不是主因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
“过山车”似的猪肉价格,养猪业一会“朝阳产业”,一会又沦为“烫手山芋。
养猪业一会被誉为朝阳产业,一会又沦为“烫手山芋”。近期猪肉价格狂降,近两月来,全国猪价跌幅超30%,鲜肉跌幅甚至达到40%,按官方说法是已降到警戒线以下了。我国猪肉再现“涨时到处找猪、跌时扎堆清栏”,说明目前宏观调控难担重任,生猪价格仍然处在涨时“错位”、跌时“缺位”的状态。最近刚好在闹猪流感(虽然现在改为甲型病毒),许多人就想当然地把猪肉价格下降的罪魁祸首帽子戴上猪流感的头上,我认为其实戴错了。这次的猪肉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属07年以后政府一系列的推手政策导致过多的人加入养猪大军,供方增长过快而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增反降造成的。猪流感引起消费者对猪肉需求下降只能是第二个原因,而第三个原因当属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一部分受危机影响的居民由于收入下降,减少了对肉等产品的需求所引起。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结果, 目前的猪粮比价为6.18∶1,逼近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所设定的生产盈亏平衡预警点(6∶1),与上月底的6.98∶1相比明显回落,为2007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点。
猪肉价格下降的第一主因:过量的供给是主要推手,而07年政府一系列惠猪政策,导致太多的人进入养猪业,引起生猪的过量供给。投资膨胀,养猪过多;供给量大幅度增加,需求量明显减少,市场价格过度下跌难以避免。
2007年是名副其实的“金猪年”,很多养殖户获得了高额回报。但去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开始走低,生猪、仔猪价格大幅滑落,渐渐逼近养殖户的心理底线。
据农业部统计,自2008年2月份以后,猪肉平均价格一直在下降,或者叫大降 ,猪肉下降时间最长、降幅最大。从08年热度看,不下跌才怪呢
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标准化猪场建设扶持”等十项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批过去从未养猪者进入,包括最知名的高盛养猪、百世腾等外资投行的秘密加入。到河南等地参观,当地不少政府官员也居然把养猪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了,下了班去养猪了。还有些地产商也圈了不少的地,盖起了养猪厂,也有一些回乡创业了农民,干起了养猪的营生。
当然过去养猪与种植业相比利润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当然2007年以后的猪肉价格也很漂亮,最少比种植粮食合算多了,还可以拿到政府那么多的补贴。一般种一亩小麦,最好时一亩地能有300元的收入就不错了,但07-08年时,在吉林、黑龙江、山东调研,生猪生产形势出奇得好,只要没有猪病,养一头猪就是500元的纯收益,自繁自养的能赚800元,农民干什么都比不上养猪。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07年以来也都在大上规模猪场。尤其是不少大的屠宰加工企业,投巨资建设自己的养猪基地,肉类工业对畜牧业整体规模发挥着相当大的支撑作用。
价格的变动与供需密切相关,猪肉的消费不可能一下子就上去或者下来,但07-08年有太多的激励养猪的政策, 这个跟风效应导致养猪量大幅度地上升,现在该是显现效果的时候了。上半年会更严重。
具体分析,07年的高猪价、高肉价刺激了部分地区、尤其是无疫病地县的生猪生产。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母猪、扶持规模养猪政策产生了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进入养猪者太多,使生猪供给量大增,这也目前整体猪肉价格下降的主因。这几项原因使生猪的供给数量大增。而猪肉的需求不可能短期内上升太快。这是目前猪肉价格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猪肉价格下降的第二大主因当属猪流感引起消费者有意降低对猪肉的需求,也是压倒散养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源于墨西哥的猪流感,虽然现在改名为甲型流感,但毕竟后来改的名。那是因为美国等猪肉出口大国在世界许多国家被禁,只好游说世卫给改了名。无论改不改名,大家都知道这个病最初是从猪而来,最后传到人,然后是人传人的。大的流行性疾病一般都会对消费带来大的消费下降,人们一般是替代消费。一般发生某种畜禽流感疫情,畜禽消费都会减少。例如据估计,前些年暴发的禽流感影响,种鸡价格跟同期相比下降60%;鸡蛋和鸡肉的价格与同期相比下跌30%。
国外的研究也支持这样的结论,消费者的福利在动物疫病暴发时是下降的(Leeming and Turner, 2004)。例如英国的疯牛病导致英国牛肉价格在长期处于下降趋势(Burton, Young, 1996),这表明消费者对暴发的相应疯牛病的牛肉需求量持续下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下降不是因为消费者不再喜欢吃牛肉,而是因为消费者不敢再购买牛肉。 所以这次猪流感的暴发对消费者有不少的冲击作用,使消费者在选择肉类产品时,一般会减少猪肉的消费。
猪肉价格下降的第三大主因是金融危机,消费者由于工作收入不稳定,有意减少了对猪肉的需求。
从需求角度来看,今年到现在还未见好转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是猪肉价格下降的另外一个主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的预期收入不好,会导致猪肉消费量减少。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目前整体粮食、石油价格下降,而猪肉价格也得逃该下降的整体性趋势。
猪肉价格下降的第四大主因是蛛网理论作怪。大量分散养殖的农户以及成长期存在,必然要进入升升降降的怪圈,难以逃脱。
另外,许多人对猪肉的宏观调控抱很大的希望,希望国家出手进行各种供需的调节,以后的猪肉市场就不会这样价格大起大落了。我认为不能对宏观调控寄太大的希望,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参与养猪者数量太多,且大多数生猪养殖者属分散经营。这些分散经营的养猪很容易得“蛛网病”,也就是供给多了,引起大量多供给,导致价格下跌,然后大家减少供给,又引起价格上升。
养猪业的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已属常识,且每次价格波动低谷时,总是伴随着大量的散养户甚至是一些较大规模的养殖厂的倒闭。为什么养猪业始终没有跳出这种剧烈的周期性价格波动?考虑到猪的生长总是有个周期, 价格高的时候,散养户大范围养猪,一旦有情况发生,又匆匆出手,导致整个养猪行业价格很不稳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养殖周期比较长,从买小猪仔到到成猪要几个月的时间,另外一个就是大规模的分散养猪,市场供给信息不充分,使养猪者很盲目,仅以市场价格的高低来判断是否养殖。这种状态特别易引起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出现。
如何应对我国的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五大措施可暂缓但难解长远波动趋势。
现在政府部分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未来价格下滑过大时如何平衡养猪户的利益,不至于让市场波动太大。未来虽然很难解决这种价格升升降降的问题,但可以对上升与上降起一定的暂缓性作用。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
第一是生猪养殖有效的供求信息太缺乏,如何加强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服务问题。
目前猪肉、生猪饲养价格太混乱,太滞后。前瞻性的价格供给信息短缺。以后应该加强这些信息的收集与传播,让生猪养殖者有一个预期。
第二是要建各级强有力的养猪行业协调,是要加快培育生猪养殖者协会,由行业组织提供有效信息,促进生猪供求平衡。
通过协会指导,减少目前养猪业的盲目性,增加养殖者的互动,加强养殖者的供给信息交流,使养殖者不致产生太多的盲目安排。丹麦等国家的养猪协会在生猪的生产、区域布局、市场准入、价格形成等方面进行比较好的调控,并且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些很值得学习借鉴。目前我国不少的协会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第三是加强市场预警作用。
国家应该有这样一个机构,对我国整体的猪肉供求进行很清楚,掌握整体的平衡调控目标,然后根据市场的供求问题,提前进行预警性的信息发布,这样就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精准性,解决目前的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现象。另外政府要进行反周期调节,在肉价过低时一定要采取价格干预措施。
第四是提高猪肉产品的加工能力。
猪肉价格下跌也跟加工密切相关。加工一方面可以增值,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处长贮藏时间,使短期难以消化掉的产品提高其贮藏期。实际上在08年大家都疯狂养猪时,政府就应该上一批猪肉产品加工项目,以此减缓对生猪市场的冲击。很遗憾的是,这些项目上的太少了。要大力支持猪肉加工业的发展,搞好库存调节。
第五,加强出口市场的调控。另外一个调控目标是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我们知道全球猪肉市场目前被丹麦、美国、我国的台湾等地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我们过去受制于防疫体系不透明,受制太多。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加强了透明,所以可以借此机会增加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尤其是周边市场的开拓,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
第六,提高养猪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养猪者之间的合作。
生猪产业规模化水平、标准化程度、产业发展层次普遍较低。黑龙江省畜牧局有关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生猪市场的宏观调控。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