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风田等:构建创业型社会

(2009-03-09 17:44:35)
标签:

创业型社会

就业

两会

财经

分类: 产业与企业管理事件评论

郑风田等:构建创业型社会

郑风田等 中国人民大学

创业(Entrepreneurship)近年来引起了各国政府公共政策决策者们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关注建立所谓的“创业型经济”和“创业型社会”,纷纷采取有效的政策来鼓励创业活动。比如荷兰政府在1999年就制定了创业政策,而且实施相当成功;芬兰政府则在2000年发起了一个由多部门参与的创业项目等等。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业扮演着中心角色,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据GEM(全球创业观察)的研究表明,大约GDP增长差距的30%可以归因于创业活动水平的差异。所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构建“创业型社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所谓“创业型社会”,不仅仅关注已创企业,更关注个人层面与整个社会层面的打造。

    对于如何构建创业型社会,世界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拿创业活动最频繁的美国来说,其国家创业体系主要包括四个经济部门:有很强影响力的企业家、大型的成熟企业、政府和大学。这四种力量在各自的领域内对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在美国,政府会用部分税收所得来促进新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些措施对我国发展创业型经济、构建创业型社会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例子。

作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创业先进代表的北京,虽然这方面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同类地区如美国的硅谷、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英国的剑桥地区等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整个北京市的创业环境,以此来营造一个创业型社会。

构建“创业型经济”的创业政策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²         推动创业文化和更加有利的态度。

²         将创业教育在所有层次中进行,包括学校和所有层次的社会教育。

²         减少进入障碍,消除创业的困难,采取主动措施以使企业更容易进入市场。

²         为新企业提供种子资金和贷款/权益。

²         企业起步支持,例如顾问项目,孵化器,one-stop shops,先进的网络,online start-up  portals,从而增加当地新的企业数量。

²         设计政策,努力来提高企业所有权参与比率和满足特殊需要,低于代表性的目标群体,例如,青年,妇女,教育不足,技术企业家等等。

 具体包括:

一、从战略上重视“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努力改善创业环境,促进更多优秀企业家的产生。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优秀企业家的数量严重偏少,无论从创业环境还是创业机会都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发展的需要。拿北京来看,尽管由于中关村科技园的存在而使得创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指出的,我国有一批相当政治化的“企业家”,挥金如土的“企业家”,但真正具有企业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经理人员却还是凤毛麟角。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客座教授杨小凯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很多问题使得很多中国人不愿或不能当企业家创业。例如成立企业的批准制度,从事外贸批发贸易的许可证制度,政府对银行、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垄断以及国家禁止私人从事许多行业等等。由此可见,我国优秀创业型企业家的匮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对北京来说,为了推动创业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创业政策,比如针对归国留学人员的优惠创业政策以及对有希望的创业个人实施小额贷款政策等融资方面的支持。但应该看到的是,北京目前的个人创业政策只局限于少数人群,这种政策实施后可能会导致创业者不能够创造新的市场因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未来的创业政策核心应该是如何促进更一般的人也从事创业,并改变他们对创业的态度,将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一种,进而建立一种强创业文化,推动全社会的创业行动,建立一个创业型的社会。

二、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从中小企业政策向创业政策的转变上,不但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鼓励其它各种类型企业创业活动的开展。

创业政策是关于激励企业家及其创业精神的政策措施,其政策对象是处于发展前期、起步和起步后阶段的企业,主要目标是鼓励更多的人创业,进入到创业初期阶段并实现起步和就业的早期发展。

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扩展原有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本国的中小企业政策进行重新定位。新的创业政策更多地将面向个人和个体行为,而不是面向中小企业,其重视新建企业的数量,而不是仅局限于现有的公司;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促进形成企业文化,同时关注为企业创造和维持更有利的经营环境。

北京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相对其它地区来说具有不可比拟的科研优势。在这方面,北京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各种科技园区和创业孵化器纷纷成立,这对北京市整体创业环境的改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针对企业的政策中焦点主要集中于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这些政策都比较零散,不能形成一套综合的体系,导致政策效果大受影响。另外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而部门之间如何协调配合、责任如何落实在政策中很少提到,这样就不能保证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针对目前有关初创企业政策方面的缺陷,政府应改变把创业与高新技术相联系的思维定势,而要鼓励不同类型的企业加入到创业活动当中,对这些企业给予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同的优惠创业政策,只有这样,我们所期望建立的创业型经济才会有一个健康运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充分发挥北京市的科研优势,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机制来促进创业教育在全社会的普及,以此推动创业型社会的构建。

北京建立创业型社会的优势在于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形成的良好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和传播。为此,政府的责任就是借助这种优势,制定统一、合理的相关创业政策,力争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与个人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强创业教育,培育创业文化,以此来达到缔造创业型社会的政策目标。

四、加强对北京市创业政策的研究,可以为北京乃至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找到新思路,也可以为整体国民创业素质的提高提供指导。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讲,就业压力是我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议题之一。如何应对这些压力,使我国在发展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工作机会,是研究者和政府决策者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和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决定了研究创业政策是一项相当有意义的工作,并且日趋紧迫。创业问题不仅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而且还是我国未来经济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作为在创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来说,进一步加强对创业政策的研究不光是为了北京的创业经济持续发展,更多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研究创业的高潮,培育健康的创业文化,为缔造一个积极发展的创业型社会做出首都应有的贡献。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