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风田:文理分科可以实行双轨制,不宜一刀切

(2009-02-15 21:50:57)
分类: 城乡教育问题与创业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

几大网站贴出新闻宣示五成网友赞成,但至少还有五成的人持不同意见
近期网上一直在热议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几大网站都贴出新闻讲有五成网友赞成取消,网主的观点是不言而喻,但至少还有一半的人持保留意见。我就属于持保留意见的那一员。作为一位多年在大学工作的教师,我们学校虽然被界定为文科学校,但一直在实行文理兼招的制度,我自己在中学是学的理科,而现在从事的专业被界定为文科。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认为其实也不能把文理分科说得一踏湖涂。我意见是可以允许分理不分科继续进行试点试验,但不能一股脑把原来坚持许多年的制度一下子都废除了,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让一刀切代替多样化的毛病再重演。
 
 文理分科成了某些人的泄愤对象,被扣上许多屎盆子
文理分科前几年被一些大牌名人批得一踏湖涂,被戴上许多大帽子,比如一个人大代表居然把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归在文理分科的头上,也真敢往上整。但我们的决策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为了某些人不负责任的一句话,就把一个实行多年的好端端制度给说毁就毁了。
以我看,这些人是选错了批判的对象,把近年来人们对教育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愤怒都转向了一个小小的分理分科上,有点大题小做。
 
不能动辄以美国的标准说事,认为美国没有分我们就不能会
那些动辄以美国为参照系,认为美国没分我们就不该分的参照对象是错误的。中国人的高考制度与美国人的高考制度差异太大,中国人的高考入学难度也是美国人的数倍。你不能老是拿美国人的标准说事。美国人对自己的许多制度也大加鞭鞑。如果不进行慎重的考虑,一下子把实行多年根据人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而设的文理分科一下子抛弃,会因此而把许多善长某一类学科的学生而拒之门外。
 
欧美原来的男女分校制度也曾被上纲上线取消,近年来已意识到不妥当又加以恢复
其实欧美原来的男女分校制度经历是挺值得借鉴了。本来男女分校制度,可以根据男生与女生的不同特色加以有针对性的培养。但一与妇女解决等大是大非联系在在一起,本来一个好端端的制度,迫于妇女解决思潮的大帽子,后来都给纷纷地改成男女混校了。但近年了欧美不少有志之士经历男女混校的运作之后,认识到这样一锅端的做法存在很大的弊端。还好,不少学校又纷纷恢复男女分校制度。
 
人类的思维偏好不一样,不必要非进行文理统一
笔者在高校工作数年,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虽然被定为文科院校,但我们学院的招生已实行多年的文理兼招,所招学生分理对半。我自己也是高中学的理科,后来研究生阶段转学属于文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都,也就是文科学者。从我的经历来看,我国的文理分科制度并不象某些名人专家所讲的一无是处。与此相反,它有不少益处:任举几例:
其实上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文理分科是有许多好处的。因为文科的思维与理科的确是不同的。我们没有必要培养全才。比如女孩子就比较善于语言类的课程,你非要让她去学物理化学,不是逼她于死路吗?记得当得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仅得了5分,清华还是录取了他。但他是一个天才。目前文理分科,让那些数学不太好的学生,更善于直观思维的学生也有了出路。如果分理不分科,估计原来善长直观思维的学生会吃很大亏,其结果又不知扼杀多少天才偏科的学生。目前的文理分科制度最少让那些数学不太好,但语言能力极棒的学生能有一个出路。
文科分科考虑了人的不同特长与特点进行分类培养,比较人性化,也有利于人的成长。文理分科是人性的特色,是区分了人的不同思维特色,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是一个进步的制度。没必要什么都跟在美国后面,这方面我国应该算是先进的了。
再者如果把文理又统一了,培养一个模子的人文,好吗?
 
我的亲身实感是文理生源学生各有千秋,不易乱否定
以我自己为例,高中是学的理科,本科也是读的理科,现在却做起了属于社会科学的农村问题研究,在研究生阶段我转了专业。并没有发现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好,目前我们学校是文理对半招生。各有千秋。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整天跟这些文理招来的学生在一起,发现文理分科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一般是学理的学生数学要好一些,而学文的学生文字功能强不少,写作文章也很好。
 
先长期试点,再作决断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轻意地去否定某些已经实行并运行良好的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需要改,至少目前的文理分科制度不应该是最急近的。即使如真要改,也要进行数十年的试点后再改,当然必须委托权威的研究机构进行规范严格的长期试验定点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公众来做决断会更好。
 
重要决策权交给社会讨论,有进步,但不宜根据数量来作决策
这次把重要决策权交由社会知晓讨论是对的,是一次决策过程透明化的进步,但不能因此而让大众情绪主导了科学决策,让舆论代替的科学决策。
我国过去的许多重要决策过程有不少的问题。一般由处长牵头写文件,再找一些专家一论证就出台了,效率倒是高,但却由于参与论证的专家可能并不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这样匆忙作出的决策就有可能产生重大失误。所以教育部的这一次做法是对的,对于涉及到千千万万人利益的政策,一定不能被几个名人的不负责任言论所左右。要让全民进行大讨论,但千万又又不能让舆论左右的决策。要让长期的科学观察试验结果成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因为毕竟大家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大部分的意见只是直觉。直觉有时是对的,有时错的老远了。
 
双轨运行效果更佳,让分科的与不分科的同时运行是最优选择
一个建议是双轨制运行,让目前文理分科制度继续运行,让不分科也可以办,进行双轨运行。不要进行统一硬性的规定。可以为不想分科的学生提供空间。 可以保留一块原来的,新设一块。让他们自然竞争,学生自由选择。
最终的文理究竟该不该分科需要进行更科学的长期观察研究,目前大众化的情绪难以作出理性的判断,其结果也难以是最优。也许更多样化的结果会更好。
 
一个制度的优劣也许只有经历数十年,其结果才能显现出来。要留更多的时间,而不是仅用几年时间,更要进行长期的观察,看这个制度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好在什么地方,弱点又在何方?只有长期而规范的研究才得得到结果。搞一个全民公决式的意见排行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行的。要让科学决策科学研究成为决策主流意见,当然也要结合大众的建议。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