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桥历史街区
我在来无锡以前,就听说过是这里的清明桥老街和水乡,据说这里是无锡保存完好的一段历史街区。
清明桥历史街区位于无锡市老城南门外的古运河和伯渎港的交汇处,离我居住的宾馆不远,乘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这个古老的街区以清明桥为中心,以无锡段的古运河为中轴,这里保留着江南水乡中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悠远意境。
清明桥这座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东起王元吉锅厂旧址,西至定胜河沿线,北起跨塘桥,南到南水仙庙。在这块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水乡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市镇格局。在古街区近二十公顷的范围内,让我们可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可以看到高墙深宅的江南古镇意境。
经过近几年的规划修整,清明桥古街区再现了昔日古老建筑群落的历史风貌。这里至今还留存着上百处明清及民国古建筑,保存有九座古桥和十座老桥,沿河有二十二处河埠码头。清明桥及其沿河建筑,已被列入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明桥街区已经成为无锡古城一个新的旅游热点,成为无锡历史传承的活化石。
我走近清明桥街区,迎面一座古香古色的高大牌坊,牌坊上“运河古邑”四个金字熠熠生辉,一下子把我带入一个百年前古老的街巷。让我在这承载着风雨岁月的青石板路上,让我在这古老的石拱桥上,循着一代代无锡人匆匆的步履,寻觅那些千百年留下的厚重积淀,感悟那水乡古镇的昨日和今天。
无锡清明桥古镇,毕竟是大城市的繁华市井,较之那些远离城市的古朴水乡,这里的街巷开阔了很多,河道里穿行的船只气派了很多,这里的江南古典建筑更多了几分大都市的豪气。古镇上,临水而建的民居大多都是二层的江南水乡建筑。虽然还是那素墙黛瓦的古朴,虽然还是那高墙老宅的深幽,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派水乡风情的都市生活。特别是其中有很多民国早期的民居建筑,更有那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商贾别墅和私家宅邸,明显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让我能感受到西方文化渗入的痕迹,让我们看到西方建筑风格和中国古典建筑的自然融合。
清明桥街区所在的位置,无锡人通常叫做南下塘,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苏州市内的山塘街,其古镇风情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古运河边邗沟和伯渎港交汇处,有一条因窑而得名的大窑路,是古运河重要景点之一。早在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集中烧窑的地方,当年南京明城墙就有这里烧制的城墙转。无锡城墙所用的城墙砖,几乎都是出自于这里的砖窑。 这里曾被叫做老窑头,民国时期曾改名为大窑坊,几年之后,又正式改名为大窑路,但无锡人还是习惯于称之为窑上,直至解放时期,千余米的大窑路上还有砖瓦窑一百余座。
南下塘还有一条洋溢着浓郁的江南古镇风情的南长街,公元十世纪的北宋时期,这里是一条马蹄嗒嗒的古驿道。这条驿道和古运河平行,成为连接苏州和常州的通道。南长街北端的马昌弄,就是古代锡山驿馆遗址,因为马昌弄这里是水路驿道的要地,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水路驿站。
漫漫岁月,南长街留下无数的历史印记。最早的黄泥桥建于南宋,明代时期建造了日晖桥、南长桥、和清宁桥。明清时期,这里还先后建立了八座石牌坊。可惜的是,这些文物没有都完整保存下来。古运河边的南长街,一代代的无锡儿女在这里生息繁衍,成就了南长街曾经的无限的生机和昨日的繁荣。时至今天,古街依然,千百年来的社会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南下塘和南长街作为曾经的十里古街,成为吴文化传承的一条脉络,成为运河古镇和无锡水乡的一个缩影。
我带着深深的思索,徜徉在南下塘一条条古老的街巷,我观赏着每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历史建筑,希望翻开尘封的历史长卷,去感受昨日的古镇风情和早已消散的岁月烟尘。希望从那残痕斑斓的高墙和那深幽的古巷里,去感悟无锡儿女曾经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
今天的清明桥古街区,依稀风貌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沿街的店铺撤去了古老的旗幡和招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具有时代风采的新商家,精明的无锡人与时俱进,在这日益高涨的旅游潮中脱颖而出,创造着别开生面的新商机,也在创造着今日无锡人的新生活。
我随着车水马龙般的人流,漫无边际的一路徘徊,完全不顾身边那些擦肩而过的游人。痴迷陶醉的我,终于融化在无锡清明桥街区古香古色的古镇意境之中,融化在无锡人日新月异的生活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