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2017-07-17 11:16: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游札记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甪直古镇话今昔

          根据考古专家的出土文物的考证,甪直地区的历史可以溯源至六千多年的远古时代。那时甪直的先人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渔猎农耕的原始生活。
         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21年前的秦王政二十六年,这个地区就已经有了吴县的正规建制。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的公元696年,吴县又分设长洲县,甪直一带就归属于长洲县。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一直到明代万历三十四年的三百多年间,甪直一带分别归属于依仁乡、吴宫乡和苏台乡管辖。
        明万历三十五年的1607年,在六直(即今日的甪直)的富昌桥西南设立了巡检司署。到了清代雍正二年的1724年,将原来的长洲县析出元和县,甪直归属元和县管辖。
       直到民国元年的1912年,国民政府把长洲县和元和县再一次合并为吴县,甪直设为乡建制,虽然一度有变化,还是一直延续至苏州解放。解放后虽然也曾分分合合,但一直是乡镇建制。进入新世纪以后的2001年,苏州市撤销了吴县,正式设为苏州的吴中区,甪直古镇也就成为吴中区的一个城市社区,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风景区。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甪直古镇,绝大多数民居建筑都是明清时代和民国的早期建造的。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建筑,当属古镇街区里的保圣寺。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它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二年,是一座一千五百多年的古老寺院。据说寺内的塑壁罗汉是唐代雕塑名师杨惠之的作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保圣寺罗汉塑像已经被列为全国首批文物予以保护。
        保圣寺在历史上最兴盛时期,有殿宇五千余间,僧众达千人之多,是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占地范围几乎覆盖了古镇的一半。后来在烽火战乱中逐渐衰败。到了明代成化年间,保圣寺还有僧舍殿宇二百余间。可是现在的保圣寺仅保存了二山门、天王殿和古物馆,古寺成为甪直古镇历史的见证。
         除了千年古刹保圣寺之外,甪直古镇最古老的建筑,就是那些遍布古镇大大小小的石桥。甪直古镇作为一个溪流交错的水乡,那一座座石桥是保持河道两边甪直人互相交流的通道。这些古老的石桥造型各异,体现着古代精湛的造桥建筑工艺,成为一座座建筑美学的杰作。
         据说,在甪直古镇总长度约六公里的河道上,历史上曾经架设着七十二座古桥,所以甪直古镇也有“桥都“之称。甪直的古桥就形制而言,有多孔的大石桥,有独孔的小石桥,有大跨度的石拱桥,有狭窄的石板桥,更有独具情趣的双桥、钥匙桥、姐妹桥和半步桥。有诗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它所吟诵的就是甪直水乡的古桥。只是这些古桥不堪历史的重负,有很多早已坍塌或是重建,还有的只能留在水乡人遥远的记忆中。
        今天我们在甪直古镇能看到的古桥中,有建造于唐代的广济桥,有宋代建造的中梅桥,有明代初期建造的冬梅桥,更有明代中末期建造的金阳桥、万安桥、大同桥、三元桥和金安桥。这些古桥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岁月,至今仍然屹立在纵横交错的溪流河道上,它不仅见证了甪直古镇充满沧桑的兴衰历程,也为甪直古镇留下一幅幅隽永的水乡画卷。
         甪直人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也表现在水乡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上,你看那些高高的古牌坊和大型宅院建筑,无不显示着甪直人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河边的护护岸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古典纹饰。甪直妇女精美的服饰设计,显示着她们独有的艺术价值。甪直妇女制作的服饰和手工艺品,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甪直古镇还有一座“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里面展示着水乡妇女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在甪直的建筑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沈宅”。这是早年的同盟会会员,甪直籍的教育家沈柏寒先生故居。他早年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系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也是一位进步的民主人士。沈氏故居建于1873年,当初占地面积三千五百平米,沈氏家族辉煌时人称“沈半镇”。现在的沈氏故居只是当时建筑西部不到一千平米的一部分,也可见其家族势力之雄厚。
          在甪直近代历史上,还有一个精英人物可谓甪直人的骄傲,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的政治家王韬。他的改良主义思想早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当时颇有影响。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的政治主张,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要求发展新兴的工商业和交通事业,主张改革科考制度、教育制度,他的主张实际上为戊戍变法摇旗呐喊。王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死于清末的1978年后归葬甪直。
         1998年,甪直政府为了纪念这位出自甪直古镇的近代思想家,筹建了“王韬纪念馆”。王韬纪念馆是一座坐东朝西的清代建筑,其位于甪直古镇下塘街六号,占地八百平米。设置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馆,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以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
        游览甪直古镇,你可以寻觅到很多悠远历史岁月的厚重积淀,你可以看到千古传承的吴越风情,感受其中的丰富韵味。让我们在水乡古镇探寻中纵观历史,让我们在游览的过程中感悟人生。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第三辑太湖之滨的采摘(十三)甪直古镇话今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