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的粽子文化博物馆
在嘉兴街头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卖粽子的店铺,这让我感到嘉兴的粽子,已经远远不是北方端午节专食粽子的一种民间风俗,而是成为嘉兴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能让粽子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能够通过建立一座博物馆的形式予以宣传,这的确让我始料不及。
在嘉兴的月河街古老的街巷里,在那古香古色的小猪廊下,我看到一座古老的建筑,门口挂着一块“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的牌子。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我走进了这座博物馆,居然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
关于中国粽子的起源,民间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便是祭奠屈原的说法。南朝梁代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之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而在浙江,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嘉兴人认为是纪念吴国相国公伍子胥,是他于五月五日沉尸钱塘江,嘉兴人将这一天作为祭日。因为伍子胥沉尸时间早于屈原投江,所以也有文献认为,端午节是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并且沿袭了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究竟端午节是祭祀伍子胥还是屈原,我们姑且不论,嘉兴人却在2005年端午节率先举办了中国第一届粽子节,再一次拉开了中华民族粽子文化的序幕,也奠定了嘉兴粽子在中国市场上龙头老大地位。
嘉兴人认为,
嘉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粽子之乡”,千百年来,嘉禾先民以渔耕狩猎、种稻为生。嘉兴粽子是古老稻作文化的浓缩和结晶,也是江南水乡本土饮食文化的特色。嘉兴的粽子博物馆筹建于2009年,这座五百平米的博物馆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以雕塑的形式展现了嘉兴粽子的起源,粽子的历史传承脉络,粽子的制作工艺,让我们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还介绍了近百年来嘉兴著名的粽子老字号,还原了月河古街张家弄和记、庆记、荣记五芳斋粽子店当年的兴旺,介绍了五芳斋、真真老老、三珍斋、昌记等品牌粽子的历史变迁。嘉兴的粽子博物馆,已经成为嘉兴古城的一张城市名片。
我在嘉兴游览期间,看到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有售卖粽子的商店,两三元一个不等的价格,荤、素、甜、咸各味的粽子,让我们在享受这道看似平常的民间美食同时,能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包罗万象,感受它所涵盖的丰富的饮食文化,能够品味到嘉兴古城和江南水乡的无穷韵味。
嘉兴的粽子文化,体现了嘉兴地域文化的丰富脉络,更是体现了经济大潮中嘉兴人精明的头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