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鼓楼
在河坊街的大井巷一路向南,在和中河路相交的地方,有一座高高的古城建筑,这便是杭州历史悠久的鼓楼。说到鼓楼,我们不得不拨开岁月的阴霾,回顾一下鼓楼的历史。
时光追溯到隋朝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陈,改郡为州,开创了杭州古城的历史。五代吴越时期唐末藩镇割据,出于防止战乱和维护政治经济的需要,对杭州古城进行了多次营建和拓展。又在隋城基础上构筑了杭州罗城,此时的古城周长七十余里,共建十座城门,鼓楼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的朝天门。元代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朝天门重新修建为拱北楼。
明代后期,拱北楼改为镇海楼。正德年间,日本浪人和没落武士时常侵扰江浙一带,危及杭州古城的安全,便在镇海楼上悬挂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以做为报警之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镇海楼因为一场大火被烧毁,浙闽总督胡宗宪于五年后重建镇海楼,他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为此撰写了《镇海楼记》,并立碑于鼓楼之上。
重建的镇海楼,风格为典型的明代建筑的形制,虽经沧桑岁月和兵荒马乱,一直保存了下来,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动乱中被彻底拆除,从此以后,杭州鼓楼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内,鼓楼成为杭州人心中的记忆。直到进入新世纪,杭州市为了传承和发掘杭城的历史文化,在规划重建河坊街的同时,启动了鼓楼工程的重建。
鼓楼的重建,被列为2001年杭州重点工程之一,新建的鼓楼单体建筑面积约为九百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米。鼓楼高近二十米,城墙墙基内设有近三百平米的展厅,用以展示从鼓楼遗址中发现的历史文物、古城砖,以及鼓楼历史沿革的图文资料。
杭州的鼓楼,终于在消失了三十二年后,于2002年十月,以其恢弘的身姿重新回到杭州人的视线。重建的鼓楼为五开间形制,依然是仿建明代建筑特点,楼体为二重檐歇山顶风格,屋面是仿古结构,覆以黑色亚光琉璃瓦。楼内木质斗拱装饰,仿古镂空门窗大气而庄重。鼓楼的城墙是按照原来的古城墙复制,墙体为砖砌的清水墙。新建的鼓楼,已经成为杭州市区的标志性建筑。 我这次来杭州的时间很不巧,鼓楼内部还在施工整修,又无法登楼观赏,只能作罢。
我在鼓楼的旁边,看到一座高大的基督教堂,今天正赶上是星期天,礼拜堂里在做礼拜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而且是老年女性居多。还有很多做礼拜的信徒簇拥在教堂门口。让我奇怪的是,这其中大多是外国人,而且主要是非洲裔的年轻黑种人。这让我好生纳闷,我只听说,近些年滞留广州的黑种人数量很多,难道杭州也是黑种人青睐的地方吗?为什么这里聚集的不是欧洲人呢?这不由得给我带来一丝疑虑,太多黑人聚集的城市,社会治安不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隐患吗?
这,也许是我在杞人忧天吧,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