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2016-04-16 08:42:03)
分类: 旅游札记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屯堡的地戏

 

     在安顺,至今流传着一种被称作“文化活化石”的娱乐形式,叫做地戏。我们在屯堡旅游期间,有幸见到了这种原始的民间演出。

     地戏的前身,源于中原文化中的傩戏,俗称民间的“跳大神”,是一种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民间傩戏曾盛行于明朝军队而成为“军傩”,随着明代征南大军驻守屯堡,这种文化活动得以保存下来。屯堡地戏借“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的初衷,屯堡人除了出于演武增威,寻求神灵护佑的需要,还有一份怀念故土,依恋家乡的情结,所以一直传承了数百年,演绎成为今天的贵州地戏。

     地戏演出不需要舞台,只要有一块平坝即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布,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所谓唱,是一种无伴奏说唱,演员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别,剧中的角色用说唱的形式展开戏剧情节。其舞,实际是“武打”,是表现战争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借鉴古代战争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演化而形成一个程序化的套路。有的村寨演出地戏,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相互搏杀,铿锵之声不绝于耳,那粗犷的武打动作,令人心惊胆战。

    现在的地戏演出,融入许多农家生活情趣,血腥的气氛淡化了很多,对打中的舞步,还吸取了当地苗族舞蹈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的舞蹈中,增加了很多刚柔兼具的美感。地戏头戴的面具,是用丁香木或者杨木雕刻而成,雕工精细,神态栩栩如生。面相共分为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演出角色除了主将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等。其中武将的面具最为丰富,可分为少将、老将、女将、番将,还有正派将军和反派将军。你看那眼神,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形象十分生动。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面具戴在演员额头上,随着头的转动而颇有神韵,这装束本身就很有些戏剧性的色彩。

    贵州的地戏,经过认真的弘扬和发掘,又成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现在广泛流传的保留剧目就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四马投唐》、《薛仁贵征东》、《五虎平西》,《岳飞传》等传统节目。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地戏演出,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战争场面。让我们感受到贵州地戏浓郁的的地域特色。

    岁月蹉跎,历史烟云淡淡消散,今天我们在这里通过地戏的演出,可以感知地戏给当年屯垦人单调的生活带来的振奋,感知一代代屯垦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云贵高原行(十三)屯堡的地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