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梨疙瘩
很久没见青岛胡子了,他是在我的博客文章中,得知我最近正在制造车床,尝试进行我的手工制作,他在惊异之余立刻呼我,要和我进行深入切磋。原因是我正在为寻找原料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却囤积了一吨多的麻梨疙瘩原料,并能给我找到原料的来源,这让我大喜过望。
我们立刻相约见面,在一个严寒的下午,我驱车前去他家,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我们在茶香缭绕中以麻梨疙瘩为题,进行了饶有情趣的交流切磋。
麻梨疙瘩是中国北方地区和中南地区常见的灌木,从植物学分类上,它属于被子植物们——鼠李科——鼠李属的木本灌木植物,它仅在中国就有七十多个品种,以华北和西北地区居多。适合用于根雕和木质雕刻的主要有小叶鼠李,俗称玻璃枝或是黑格铃。他多生长于山崖间的缝隙中,根系十分发达却生长缓慢,根部呈现树瘤状突起,木质坚硬,色泽温润,很早民间多用来制作烟斗。
麻梨疙瘩因为生长缓慢,适合雕刻的需选用五十年以上树龄的树桩,由于生长环境恶劣树桩中常有孔洞砂眼,出材率很低,再加上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取材十分不易,虽然逐渐被根雕爱好者所青睐,尤其是北京地区形成一个专门的麻梨疙瘩产业链,麻梨疙瘩论坛中一大批爱好者相互切磋,达到很深的艺术境界,麻梨疙瘩工艺品更是价格迅猛提升,以至于原料价格水涨船高。
麻梨疙瘩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麻梨疙瘩色泽和纹理千变万化,其色泽从明快的浅黄逐渐过渡到紫红和浓黑,其亮度也从高调的素雅引申到浑厚的深沉。其木质的纹理变化更是令人难以琢磨。它的枝干部分纹理相对均匀,层次十分分明,色泽变化形成有规律的过度。而根部的扭曲部分和瘿瘤组织,则是变幻无常。木材中常见的火焰纹、雀眼纹、金线纹,在木质间相互混杂,其令人不可预见的扭曲和盘根错节,给雕刻艺术家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也给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不断的激发着他们的设计灵感,不断升华着他们各自的创作动能,也让麻梨疙瘩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更加令人迷恋。
麻梨疙瘩原料的选材十分讲究,同一座山上,阴坡和阳坡生长的麻梨灌木,材质完全不同,阴坡颜色呈现黑红色,纹理细腻常有玻璃状半透明纹理夹杂其间,具有很高的亮泽感和温润感。而阳坡生长的材质,花纹流畅,纹理纵横交织,其密度和比重略小于阴坡的木质,其树龄越高、颜色越深、比重越大。
麻梨疙瘩像大多数红木一样,它的外皮是一层白色或黄色的木质组织,具有丰富的花纹,根瘤的深部布满细腻的纹理,枝干中心木质颜色愈深,通常以皮薄红心饱满者为优。麻梨疙瘩外部布满须根和细小枝芽,内部则有很多错综的纹理,它的纵切纹会呈现火焰纹的状态,而它的横切面则会呈现出雀眼的纹理。北京地区的木雕同仁们称为“猴脸”,能布满这种纹理的木质十分罕见,即使能呈现出各种纹理与一体的材质,也是十分难得的。
半个世纪前,民间常用麻梨疙瘩制作烟斗,那时的烟斗,是男人一件极为平常的日用品,并没有上升到工艺品这样的一个层面,而如今随着卷烟的普及和吸烟斗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吸烟斗的男士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个性时尚,市场上一只好的烟斗数千元已经绝非意外之事。近些年北京地区制作麻梨疙瘩烟斗陡然成风,业内爱好者都为能雕刻一只上乘的烟斗而津津乐道。
我以前对麻梨疙瘩知之甚少,胡子眉开眼笑的向我娓娓道来,说到兴奋处发出爽朗笑声,他的情绪极大的感染了我,于是我们对照着眼前的麻梨疙瘩,深入的进行着探讨,切磋我们各自的艺术构思和麻梨疙瘩的发展前景。他带着我到储藏室观赏他收藏的麻梨疙瘩原料,只待这些原料彻底干燥后,木质的内应力也充分释放,就可以创造出一件件具有艺术品位的木雕工艺品。
共同的爱好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麻梨疙瘩成为我们交流的是主要话题,不知不觉中一个下午过去了。我起身向他告别,胡子还送我几颗麻梨疙瘩,我欣然而领受。我期待着这些蕴味丰富的麻梨疙瘩,能在我们的手中妙笔生花,充分释放它自然独有的艺术魅力。
艺人会将“砂眼”修补的让自己都找不到了。再接着就要看斗型,做工及工艺了:斗型无论直,弯,长,短及变形,必须“经看”,顺眼,大小及斗型因人而定,但斗必须端正,顺畅,比例合理。做工精细真正阴干多年的料制成斗后无需上漆,斗缸内也无需涂碳,精度抛光后会光亮滑手,更不需要上一层腊(除非湿料或有残),斗嘴现以有机玻璃(亚可力)和树脂的为好,如配上订制的进口嘴就最好了(塑料嘴会因吸食后与烟油接触而老化,木嘴会因吸食而咬坏),烟嘴与斗头以插接方式为好(用金属螺丝连接的会在吸食一段时间后而脱扣),从斗柄口用清理通条可直插斗缸内,这样以后可便于清理。烟斗的过滤部分各式各样,有活性炭滤芯的,有金属滤芯的,有木纸滤芯的,也有无滤芯的,这反到更能充分品味烟草的原味,爱尔兰,丹麦产的很多名斗就大部分无滤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