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耦园
我在平江路历史古街区姗姗而行,我陶醉在这古老而幽雅的水乡风情之中,我沉醉在漫无边际的遐想之中。
走在河边一个洞天小门前,偶然一抬眼,看到匾额上镌刻的“耦园”两个字,一下子让我兴奋起来。原来这次江南之旅动身前,我在设计旅游线路和景点时,多次把耦园列入我的行程计划。在最后的权衡中,我考虑旅途时间的匆忙和体能的承受能力,忍痛把耦园从我的游览计划中删除。此时,我万万没想到在平江路街区意外的邂逅耦园,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欣喜,让我再一次享受到这次旅游意想不到的顺畅。
耦园所处的位置,在苏州平江街区的仓街小新桥巷,这是清代顺治年间保宁知府陆锦所建的园林,寓意于陶渊明《归辞》中“园日涉以成趣”而名为涉园。咸丰年间,涉园毁于一场兵乱,园林胜景荡然无存。同治十三年,曾任两江总督的沈秉成,因进谏而被罢官,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又遭受丧妻失子之痛,感伤之余便归隐苏州。他买下了破败的涉园废址,聘请画家顾沄为他重新设计园林,1876年建成一座新的园林,称为“耦园”。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向老街。纵观整个园林,黛瓦粉墙,掩映在绿树葱茏之中,小桥流水,营造着江南水乡的妩媚风韵。
沈秉成,字仲复,号耦园主人,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工于诗书字画,是清代颇有影响的官吏。他的新夫人严氏咏华,工于诗画琴瑟,也是一位才女,他在耦园中,寄托了他夫妇二人的伉俪之情。光绪十年的1885年,沉寂多年的沈秉成应诏去他省任职,十年后他因病回到苏州,后医治无效,七十二岁的沈秉成死于耦园。他死后耦园日趋衰败,一度成为散落的民居。
1908年,当时的教育家赵善昌曾在这里居住,与他为邻的有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汪启愚,还有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任教的陈士弘、张寅谷、沈子琪、章为农等人,1912年,杨荫曾在东花园创办二乐女子学社,后杨荫被杀后东园随之破落。1919年,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全家入住东花园,他的侄子钱伟也在此同住。1941年,常州的实业家刘国钧买下了废弃的耦园并重新修楫。1950年的一场大火,更是让耦园中部民居付之一炬。
解放后的很多年,耦园成为苏州振亚丝织厂的领地,直至1960年才划归苏州园林局管理。扬州财政拨款六万元对耦园进行了初步整修,1965年五一节东园对外开放,西园则成了园林修建单位的办公区,后来改为园林技校。一直到1990年成立“耦园沈氏文物陈列室”,1993年,扬州市财政拨款近千万元,对耦园景区全面整修,耦园在沉寂百年后,又一次得以重见天日。
耦园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西园以书斋建筑“织帘老屋”为主,前后堆以小巧玲珑的假山奇石,背后有藏书楼前后呼应,具有苏州书斋花园的独特风格。北面背河而建一排楼宇,借走马楼与之贯通。东花园则是耦园的精华所在,这里临山依水,轩廊亭榭点缀其中,这些园林建筑疏密相间而错落有致。耦园一宅两园的布局,其构思巧妙可谓独具匠心。
今天我站在幽雅的耦园园区,虽然大多都是重建的建筑,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文化内蕴和历史传承。一代代耦园中人驾鹤西去,这里早已物是人非,徒有我在这里浮想联翩,发出思古抚今的人生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