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潭印月
在西湖景区,三潭印月一直被誉为“西湖第一胜景”。到杭州不去西湖的人不多,但到西湖的人,不一定都会近距离的欣赏三潭印月的美景,这是因为三潭印月是西湖中心的一座湖心岛,需要乘游船前往,才能走进她的怀抱一睹其风采。
三潭印月和湖心亭、阮公墩,合称“西湖三岛”,它们三足鼎立,犹如《山海经》里所说的蓬莱、瀛洲、方壶三岛,所以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远远看去只是一个弹丸小岛,从空中俯瞰却是一个六万平方米的岛屿。
小瀛洲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是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砌而成,继而建成四周环形堤埂。清代雍正年间南北架一曲桥,东西砌以柳堤,将岛中之湖划分为田字状的四方水域,成为岛中有湖,湖中有园的西湖奇观。
小瀛洲前身是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其间是西湖赏月的极佳之处,岛上的景致布局和园林建筑二百年前已经基本形成。清代《湖山便览》卷三中记载:“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小瀛洲岛上的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年间苏轼疏浚西湖其间,只是所在位置与现在不同。根据清代历史文献的记载,现在的三塔是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座石塔的顶部为葫芦状,塔身为球形,高于水面两米,塔身中空而均分五孔,塔基是扁圆石座。三座石塔的分布呈现三角形,各相距六十二米。
我是从西湖东岸乘上游船,电动船悄然无声的乘载着二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像我这样独身而行的却只有我一个。我们乘坐的游船与那些大小游船画舫擦身而过,船尾划出一道道优美的曲线,继而四散开来。游船从小岛的北码头靠岸,我走下游船,首先看到的是先贤祠,随即走过九曲平桥,一座典雅幽静的传统江南园林呈现在你的眼前。
小瀛洲岛上,曲榭廊桥卧伏水面,柳暗花明相映成趣,那迎翠轩、先贤祠、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每一座小巧玲珑的古典建筑,掩映在花红柳绿之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极美的意境。你浏览其间会感受到步移景异的神奇,妩媚的山光水色,尽在你转身移目的扑朔迷离之中。
三潭印月之所以成为西湖最迷人的胜景,在于它所为你营造的一种意境。你可以想象,在那天高云淡的十五月圆之时,当你和知己好友端坐于九曲廊桥之上,举目看皓月当空,低头观西湖之水波光粼粼,岛上垂柳袅袅,四周万籁俱寂。倘若你的挚友抚琴弄弦,为你奏一曲《高山流水》,那如泣如诉的音符和旋律,道出了千古知音灵犀相通的百折衷肠,那是一种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西湖月夜,那是一种多么催人泪下的浪漫情怀,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这种含蓄的内蕴之美,将会成为三潭印月永恒的隽永。
小瀛洲岛南湖中,建有三座高约两米的石塔,相传是苏东坡在西湖主持疏浚工程所创建,现在的石塔则是明代重建。奇特的是塔腹中空,球形塔身排列着五个圆洞,若在月明之夜,塔中点燃灯光,洞口贴上薄纸,明亮的圆洞映入湖中,好似多个月亮倒映水中,真假月亮形影难分,营造着一幅迷人的西湖月夜,这便是“三潭印月”景观的由来。
此时的小瀛洲,已经没有那月夜静谧的深沉意境,熙来攘往的游人川流不息,小吃店、饮料亭前聚满了喧闹的年轻男女。只有那树荫下为游人现场素描画像的艺术家,默然无语的舞动着画笔,不一会儿,画板上一个鲜活的形象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围观的游客。我不由得想到,当艺术家们走进商业舞台和市场,我不知是艺术生存的无奈,还是他们享受绘画艺术的一种过程,亦或是兼而有之?
我在小瀛洲岛上,足足逗留了近两个小时,还在柳荫下吃了一段简单的午餐,我惬意的欣赏着这水上仙境般的奇景,心中陶然而诗意泉涌,面对着这超凡脱俗的西湖风光,我信口而吟:
西子湖水泛波澜,轻舟载我赏三潭,
柳丝袅袅迎宾客,瀛洲奇境令陶然。
先贤祠前桃花艳,九曲廊榭竟百年,
苏公有知今安在,三潭月浮心潮翻。
杨柳春风西湖边,琼楼玉阁绿意掩,
千古佳人影相随,尽在虚无缥缈间。
千年西湖景依然,昔人已去如梦酣,
痴情向天歌一曲,钱塘遗风情何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