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辑 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2015-05-07 15:18:56)
标签:

南京明城墙

铭文

城墙砖

文化符号

遥远的记忆

分类: 旅游札记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南京的城墙砖博物馆 

      在南京现存的二十余公里的古城墙 ,是最生动的古城墙实物博物馆  而位于中华门瓮城内的城墙砖博物馆。 让我们透过这一块块写满沧桑的城墙砖,从另一个侧面感知南京古城墙厚重的文化积淀,去感悟战乱中风雨飘摇的南京古城。

    在中华门瓮城内游览的过程中,我走进博物馆,通过观赏大量实物和图片,为我们展示了明长城的浩大恢弘,展示了建造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很多细节。

在南京明城墙建造的二十余年过程中,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十亿余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由于城砖来自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分别有粘土、沙土和高岭土等烧结而成。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是一个符号、一个记号,多则七十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明城墙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砖,究竟依靠那些区域烧制单位提供?史料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近几十年来经文物工作者以及南京等地古城墙有心人,对城砖铭文孜孜不倦的进行考证、研究,才有了一份初步的统计资料。南京明城墙所用城砖,分别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其中主要包括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营缮司等近一百五十多个县,共有二百余个单位,分别承担组织人力制坯和烧造。
 为了确保建造南京京师城墙的城砖烧造质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县地方官员,军队卫、所的士卒,以及县以下的基层组织负责人,直至造砖人员、烧砖窑匠均需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甚至杀头。这种严酷的“责任制”,却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
 南京城砖铭文的书写者,大体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属官府内的官吏文人、乡间的秀才,也许只要没有写错,就不会有杀头之虑的缘故,其字体流畅工整,点、撇、勾、捺极具文人气息;后者属于粗通文墨、甚至没用笔写过字的工匠,当砖坯出模后,只是拣了身边的一根小树枝,在砖的一侧小心翼翼留下所在县、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体上透出几许村野之气。
城砖铭文的字体,为篆、隶、魏、楷、行各体皆备,蕴含着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种书体最具神韵,在中国书法字典上,也难找到它的归属,却一笔一划不扭不颤,那是来自民间的书法艺术。每一块城墙砖上所有的铭文,从中折射出的谨慎与虔诚,强烈而鲜明。从铭文技法上,又可分为模印、章印、刻划三种形式。其中,铭文的双线模印由于字体的笔划较细,故对制砖泥土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从展示的城墙砖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镌刻的阳文标记,这说明铭文是镌刻在制坯的模具上,从而让我们大体知道当时制砖的工艺过程。
南京明城墙的城砖铭文,为我们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些甚至填补了史料的不足。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南京城砖产地的分布,中国汉字在明初的简化字与异体字,提供了实物佐证。对中国民间的书法、篆刻艺术,中国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变以及明初实行的责任制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城砖铭文的研究,还能发现不少明以前烧制的城砖和一定数量明以后为修葺城墙而烧制的清代城砖,为我们认识南京城垣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列馆里共展出了一百余块城墙砖,我们看着这些方方正正的砖块,不禁浮想联翩,这里面浸润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呀,在建造古城墙的过程中,酷吏严刑下有多少屈死的冤魂呀?
   好在社会的发展主流是在不断的进步,文明战胜愚昧,民主战胜独裁,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愿历史上那血腥的一幕幕,都成为我们遥远的记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第一辑 <wbr>金陵古都(六)城墙砖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