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南京情怀
我对金陵古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也许他是我这一生走进江南的第一个城市。那是在文革大串联的期间,我南下广州南京是我的第一站,那是我只有十六岁。在此后的近五十年里,我先后六次来过南京,至今还是很想深层次的把握这个城市的脉搏,更多的了解这个在我心中充满悲剧感的江南古都。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南京城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有着近三千年的建城史,更有近五百年的建都历史,他和西安、北京、洛阳并列,成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谓。 南京也是一个饱受战争重创的城市,数千年的烽火战乱,历代的朝野更替,都让这个古老的城市备受煎熬和摧残。更有近代二次大战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无人道的日本人让南京城血流成河,三十万冤魂至今仍然游荡在南京城的上空,成为这个城市最让人撕心裂肺的历史记忆。
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现在的南京城,已经发展成为辖区面积近六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余万,下辖十一个市、区的省会大都市。
南京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共有高等院校七十九所,容纳在校大学生七十余万人。这里具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近七百家,国家重点学科居中国第三位,两院院士上百人,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我在清明节的前夕,登上南下的飞机,仅仅一个多小时,似曾熟悉的南京城又一次进入我的眼帘。我在细雨纷飞中走下飞机登上机场大巴,在中华门附近下车,当晚下榻于中华门外的天禧苑酒店。
遥望中华门那雄伟的城墙,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而面对秦淮河边那一座座高大的建筑,面对整洁宽阔的城市街道,又感到十分陌生,让我不由得回想起初到南京的遥远印象。
一九六六年我初到南京,城区很少有新的建筑,更谈不到高层建筑,大街上除了高大的梧桐树,到处是一片灰蒙蒙的印象和飞扬的尘土。那时的南京大桥还没有合拢,我们还是坐火车从浦口渡江来到南京市区的下关车站。
当时,我住在南京运输学校接待站。每天早晨天还不亮,我会被窗外一阵阵低沉的号子声惊醒,透过玻璃窗,黑暗中我借着月光,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些拖着地排车的队伍,而且是那种北方没有见到的粗轮胎地排车。每个车上装满了沉重的货物,车夫们吃力的拖拉着,缓慢地行进着,低沉的号子回荡在黎明的夜空,人们生活的艰辛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队伍中竟有很多女性的身影,这让年轻的我大为震撼,因为在北方的女人,几乎是没有从事这种男人都难以承受的繁重体力劳动。以至于在很多年之内,每每说起南京,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佝偻着柔弱身躯的女人,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阴影。
今天的南京,到处是一片花团锦绣,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眼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外秦淮河那宽阔的河面,那碧波中微风浮起的一阵阵涟漪,让倒映在水面的一座座高大建筑,影影绰绰的浮动着,万千柔情尽在其中。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南京,让我再一次心潮涌动,我深情的在内心呼喊:南京,我又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