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川北行 第三辑 广元风情 二十 古城风采

标签:
宫保古城昭化封建官吏唏嘘嗟叹潜移默化 |
分类: 旅游札记 |
古城建筑群疏密相间布局完整,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古城的建筑布局和谐,错落有序,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小青瓦覆盖的砖木结构,是古朴典雅的川北风味民居。
昭化古城东门外,嘉陵江和白龙江的汇合处,就是蜀道线上有名的“桔柏古渡”。昔日这里是白天万人拱手,夜晚是千盏明灯。相传唐明皇曾在渡口南岸罢兵三日摆宴,此地至今还叫“摆宴坝”。
《郡县志》记载唐僖宗逃奔四川,又在桔柏渡口汇合,水急浪高,行船难渡,且因白龙江水白,嘉陵江水赤,初相汇合,还各自保持自己的流向和本色,“泾渭分明”,清浊不混,似如两龙翻滚。
历代诗人杜甫、陆游,杨慎、王世贞等都曾路过此地,都留有题咏,渡口原有碑刻三十余通,可惜已经所存无几,当地老百姓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唐县令何易于腰笏拉纤碑”。
这通石碑记述了唐懿宗年间,益昌(今昭化)县令何易于,把笏板插在腰间,自己扎腰挽袄,为利州刺史崔朴的春游行乐船引舟拉纤,以抵制顶头上司崔刺史不顾大忙农事时节,要他去抓百姓拉船。县令的举动,羞愧得崔刺史只好停船罢游。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
进士孙樵路过昭化时得知此事,写了《书何易于》的文章。以此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酷吏和朝廷腐朽的用官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渡口的诗碑中,就有不少是赞誉何县令的。清代张船山的诗云:“
榷茶独喜焚帝诏,腰笏何妨行画舟。
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桑妇不知愁。
咸通进士孙樵笔,常令行人重利卅,
当地百姓对此更是众口皆碑,传为千秋佳话。不知今天那些贪腐无度的官宦们,闻知此事做何感想?想来,以他们的无耻嘴脸,除了作秀,断然不会有所愧疚,更不可能痛改前非。奢靡无度的现代官场,尚不如千年之前的封建官吏,悲乎哀哉!
在昭化古城,大量的三国古遗址诸如古驿道、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侯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关索城、鲍三墓等国家、省、市级保护文物,能风貌依旧的保存完整,实属全国少有。
古城西门外,与费祎墓紧相为邻还有一座“丁公祠” 是为纪念“捐银置产,永免人间夫马”的丁建业、丁宫保父子。丁宫保于光绪二年曾在成都作过四川总督。四川名菜“‘宫保肉丁”,就是他提倡的。丁宫保的父亲丁建业在昭化作过县令,宫保就出生在这里,据说他的奶娘就是现在宝轮乡梨树村的人。丁宫保当了四川总督大官以后,在昭化修了“丁公祠”,目前碑记尚存。只是如今在饭店里吃宫保肉丁的食客们,可知道这道菜品的典故?呵呵。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这里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丁公祠会。农历十月初一牛头山的牛王会和正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人头山上的川主庙会,每年春节及国庆期间分别举办的“三国文化艺术节”、“ 三国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古城的传统旅游文化活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及学者前来参观、旅游、考古研究。
从古城东去七公里,有一座“鲍三娘墓”。埋葬着关羽第三个儿子关索之妻,她武力过人,随军征战,死后葬于此地。该墓于一九一四年被法国考古学家色加兰、拉底格盗过,其拓墓片现存于巴黎博物馆。目前墓室尚存,石砌坚致,室内幽黑屈曲。墓前树有石碑一道:“蜀汉将军关索之妻鲍氏之墓”,这是一座稀有的汉代古墓。只是因为时间原因,我无法亲自前往观赏。
昭化古城,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古城风貌,迎接着到访的每一个游客。每一座古建筑都记录着一段完整的历史故事,都在潜移默化的积淀着古老文化的内蕴。古城沧桑依旧,时光飞速流逝,古城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见仁见智的感叹,只能引起我们唏嘘嗟叹的无尽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