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情怀
清明节的前几天,少波老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少明哥哥从威海来青岛给父母扫墓,希望和老校友见一面。我闻知大喜,欣然而允。一个电话扰动我沉寂的心,勾起半个世纪蹉跎岁月里点点滴滴的回忆·····。
1964年之夏,我从数千名考生中,成为三百名录取的学生之列,考入青岛一中。和同时考入高中的吕少明,以及高我一届的吕少波兄弟二人成为校友。由于都是吕姓的缘由,便多了几分亲切感,而且少明哥哥所在的班级,又是我的辅导班。
少明兄弟在青岛一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人也长得帅气,深得老师和同学喜爱。他们不仅学习优秀,而且文体兼优、出类拔萃。少眀哥哥曾在显赫岛城的青岛一中管乐队担任指挥,少波也在其中担任一名小号演奏员。
绿茵场上。他们兄弟二人的身影叱咤风云,田径场上也穿插着他们矫健的风姿。在青岛中学体育水平稳居魁首的青岛一中运动会上,以及青岛中学生运动会上,他们的名字都会不时的出现在运动会广播的名次之列。
我们在青岛一中宽敞幽雅的校园中,在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里,我们共同度过了两年美好的学习生活,1966年被卷入那场令人发指的政治浩劫之中。一阵凄风楚雨过后,我们成为时代弃儿各奔西东,开始了人生的飘摇之旅。
1968年的年底,我们在延期分配之后离开学校,我和少明、少波兄弟再也没有见过面。期间我曾多方探访,不知兄弟二人的下落,一直成为我的一块心结。直到去年,少明夫人偶然间闯入我的博客,在我们会心的交流中,从威海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校友,也找到了他的弟弟少波同学。
我在欣喜之余,在我的博客里写下了《博客奇缘》的纪念文章,少明夫妇也高兴地将文章予以收藏。我们通过网络的往复交流,重拾校友之情。我才得知少明哥哥为了少波兄弟就业,主动回到荣成老家插队落户,成为下乡知青的一员。好在素质优秀的吕少明,在经历了一段农村教师的经历后,进入威海政府序列,刻苦的努力和不断的进取,让他仕途上也有所成就。
退休后,少明哥哥在没有一点美术基础的情况下,刻苦钻研山水国画,先是在老年大学学习两年,而后在老年大学任教山水国画,短短几年,他的国画山水在威海地区小有名气,并进入省内多个专业协会和画院,其高超的艺术感悟,其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少波同学参加工作后也是勤奋进取,后进入区政府机关,从区经贸委领导岗位退下来。退下来的少波不甘寂寞,潜心学习油画,短短几年他大量临摹油画名作,到崂山等地现场写生,积累了大量素材和绘画经验,技艺日渐炉火纯青。我学习过油画,知道油画需要相当水平的素描基础,需要深厚的美术理论和色彩理论为支撑,一个退休的人,能以如此的激情,能以如此惊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学习,让我为之震撼。作为同龄的我,虽美术基础不错,几十年来却总是在懈怠中虚度时光,相比之下,唯有汗颜。
他们兄弟二人在我心中的形象,从中学期间的优秀学生,一下子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厚重,让我为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高雅的精神气质所折服。
我和少明兄弟在浮山南侧的少波家相聚,四目相对,紧紧握手,竟一时语塞。千般感慨,万般嗟叹,尽在不言中。他们没有了年轻时那份精干和帅气,却多了几分城府和稳重,那曾经英俊的脸庞,虽然还是神采飞扬,确是多了一些岁月的沧桑,“横向发展”的体态,几乎苍白的鬓发,见证着我们花甲之年的金色黄昏。
少波同学为我的到来准备了丰盛的晚宴,那肥硕的海蟹,那鲜美的鲳鱼和黄花鱼,每一道精美佳肴,都浸润着少波同学深厚的同窗情谊。我和少明夫人寒暄许久,网络中频繁交流的英子,此时也更加鲜活,连那一口浓浓的乡音,也让我倍感亲切。
我们没有客套的祝酒词,我们没有亢奋的杯盏交错,只有那心有灵犀的广泛交流。只有那亲切的询问和那遥远的回忆,如悠远的潺潺流水,把半个世纪的蹉跎岁月,浓缩在我们脑海里,流淌在我们心中。
峥嵘岁月,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回忆,半个世纪的经历,让我们感叹人生的喜怒哀乐,在我们饶有兴致的交流中,没有残存颓废的情绪,没有凄楚伤感的流露。我们翱翔在人生广阔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漫步于情趣丰富的生命旅途中。
一句句殷切的嘱咐。一次次美好的祝愿,让我们老校友的深情厚谊达到极致的境界。我们彼此对健康的关切,我们对人生质量的追求,激励我们携手走过生命的余年。
酒正酣,夜已深,兴致切,情更浓。我们在恋恋不舍的气氛中依依惜别,双手紧握,语重心长。我们相约来日方长,我们共勉相互保重。
相互挥手,不是最后的道别,目光凝视,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和吕少明夫妇的合影

我和少明少波兄弟的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