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垣断壁白云洞
从雕龙嘴村到白云洞,需要一路攀山。明代初建白云洞的时候,曾修过一条石条铺就的登山路,宽约两米,一直蜿蜒至白云洞。民国政府期间的市长沈鸿烈,在任期间大修崂山各风景区,白云洞也修建过进山道路,由于年代久远,山洪的冲刷早已让石阶路破败不堪,只剩下局部残破不整的石阶和散落在山间的花岗岩条石。
这些年我们登临白云洞,都是从那崎岖的林间小路上山,个别地方宽度只容一人,需要穿越杂草、灌木丛而过。到了夏天草木疯长,山路就很难寻觅。
这次来白云洞,我们看到沿路正在大修山路,大部分的石阶路已经恢复齐整,破坏严重的局部,石匠们就地取材,采石修建。白云洞即将成为一条便捷通畅的旅游线路了。
我们拍完日出,吃完带来的早餐,继续登山,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仰首可见山巅的银杏树,再走片刻,白云洞残垣断壁尽在眼前。
白云洞作为崂山景点虽备受冷落,历史却是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唐天宝二年,唐朝道士姜抚来崂山求长生不老药,选择了依山傍海的白云洞,他将石洞以石块砌墙,作为修炼之地。
宋朝时期,江南道教内丹派第五祖白玉蟾来崂山,对白云洞进行了整修,成为一座真正的道教殿堂。白玉蟾其人,名葛长庚,字如晦,福州人氏。他在海南为官期间,因仗义行侠而杀人,进入武夷山入道修炼。南宋嘉定年间被封为“紫清真人”一生游览了包括崂山在内的名山大川,著有《白玉蟾全集》。
白云洞虽只有海拔近五百米,因地处崂山腹地,山路艰难,物资运输困难,住持白云洞的道士也是时续时断,到了明末清初,在田白云道士的主持下,对白云洞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才成为一座颇有规模的道教观院。通向雕龙嘴的石阶路也正式修建,白云洞香火渐旺。我们顺着山腰西去北上,经过逍遥径,走过老君洞,白云洞出现在眼前。
这座海拔四百余米的金山派道教观院背倚陡壁,面临深涧,地形十分险要。白云洞全盛时期,占地1500余平米,建筑面积400余平米,有房舍24间。如今进入我们眼帘的,只剩下那些残破不堪的断壁和乱石堆,摇摇欲坠的石门,风中战栗的石山墙,在萧疏的秋色中发出凄婉的哀怨。
关于白云洞的破败,还要从半个多世纪前的硝烟岁月中追忆。抗战时期,这里曾临时作为兵工厂修理军械,崂山道士也全力支持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虽然日军没有大规模的进入崂山腹地,白云洞却没有幸免于难。扫荡的日军凶残的将道长邹全阳和五名道士杀害,放火烧毁了白云洞建筑。从此以后,白云洞中断了宗教活动,只留下这片令人徒叹的废墟。
历史上,白云洞留下许多名人的踪迹。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游览过白云洞,留下古诗见证:
“古洞深藏碧山头,
羽士一去白云留,
愿叩柴扉访逸老,
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水垢,
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
但做沧桑一嘹鸥”。
近代青岛地区的名流,无不以登崂山白云洞为快事,著名作家郁达夫多次游览崂山,并在他的文章中赞扬过白云洞风光之秀。沈从文在青期间,六游白云洞,有一次,他曾和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赵太侔在崂山游览六天,从海滨山径直到白云洞,对这里的景色大加赞赏,留为佳话。
《崂山志》的作者周至元更是数次亲临白云洞,他在诗中赞曰:
“海滨拔地涌曽风,
怪石奇松别有天,
绝岩前重奔眼底,
沧溟万顷落阶前。
白云常护洞边寺,
旭日早升海外天,
更有苍松多奇石,
枝枝卷作老龙蟠”。
我们走进白云洞院落,左右各有一颗千年银杏高耸入云,浓密的秋叶在阳光辉映下,把白云洞宣染得一片金黄。抬头见巨石上《白云洞》三字气势浑厚,字迹苍劲,是清朝后期翰林尹琅若所题。白云洞内石壁上还有傅沅叔题刻:“夜月清皎,海气苍寒,玩石抚松,飘然登仙”,超然境界可见一斑。
看着眼前这残破的废墟,我们在感慨嗟叹中不由的发出思古之幽情,有幸的是,今年修复白云洞已列入崂山风管委的计划,估计修完石阶山路后,会全面启动修复计划,通过修旧如旧的重塑,白云洞将恢复其本来的原貌,不再让我们留下唏嘘。
我们站在白云洞前的开阔地,南望峡谷幽深,远处群山连绵,若是五月六月之间,山谷中云雾缭绕,更给人一种超然而忘我的神秘意境。抬头东望,滔滔黄海千里波光粼粼,极目天际,万里寥廓山海云天相接。俯瞰山下,雕龙嘴素墙红瓦,一座座小巧玲珑的石头建筑,错落有序的镶嵌在海滨旅游公路旁的山坡上。
遥看雕龙嘴村,地无三尺平,路无百米直,块块茶园依山就势,如同积木一般的几何图形罗列穿插,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山海画卷。偶尔可见在农田里劳作的农妇,那艳丽的衣服和头巾,在绿野中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睛之笔。
晚秋的白云洞风光无限,那赤橙黄绿间渲染的秋野山色,把我们带入一个令人陶然而沉醉的诗情画意之中,带入一个令人超然而流连忘返的意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