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圣地——拉萨
拉萨终于到了。
我们从川藏线艰难跋涉,辗转三千余公里,历时十天,终于投进拉萨的怀抱,这是我们向往已久的时刻,当我们远远看到拉萨市区,远远看的布达拉宫的时候,一种难以压抑的兴奋洋溢在我们的脸上。
我们下榻于拉萨河酒店,这是一家比较豪华的酒店,我们简单洗漱,就去吃饭 ,一路劳顿,风尘仆仆,没有机会好好饱餐一顿,今晚可得补上。我们选择了一家火锅饭店,而且是水产为主,这很适合生活在海滨的我们。大家选择了几种可口的鱼类 ,伴随着火锅的热气蒸腾,我们大快朵颐。
吃至半饱,酒过三巡,我们狼吞虎咽的的速度缓了下来,话题多了起来,一路的辛劳和困顿,旅途的所见所闻 ,高原风光的秀美,勾起了我们兴奋的话题,我们慢慢的回味着,热烈的互相祝贺,为我们川藏之旅顺利进行干杯,气氛一时鼎沸。
我们在到达拉萨的第一个夜晚,用这样的方法 ,庆贺我们的初步胜利。回到酒店,已近夜半时分。
早晨醒来 ,拉萨正下着蒙蒙细雨,据说阴雨天已经连续一周了,我们只能雨中游览,好在今天是市内游观赏。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藏区的佛教中心,辖区面积达三万平方公里,市区59平方公里,经过半个世纪的迅猛发展,人口达55万,市区人口27万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迁都拉萨,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迎娶了文成公主后,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湖滩,后来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建好大昭寺后又在周边建了许多民居,布达拉宫也在陆续兴建,拉萨初具规模。
在西藏人心中,真正意义上的拉萨是指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色拉寺,哲蚌寺和拉萨河周边。这一带保留着古城拉萨的精髓,象征着西藏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
早晨,越野车如期来接我们,首先到达拉萨中心的八廓街。八廓街呈圆形,以大昭寺为轴环绕四周,它称八廓街不是以街道形状而名,而是因为藏语“帕廓街”的音误。这里保留着最完整的古拉萨原始面貌,是西藏宗教、文化、经济,民族手工艺和藏族风情的集结地,也是赴拉萨旅游必去的地方。
八角街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其中东、北、东南、西南面的四处宫殿,就是在布达拉宫未建好前,松赞干布和嫔妃居住的地方。大昭寺建好后,八角街又建了十八座家族式建筑,供八方游僧和经商者提供住宿的地方,经过千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形成今天的八廓街。
虽然下着小雨,八廓街人流如织,除了游客外,大多都是藏民,其中中老年者居多,有的手摇转经轮穿街而过,有的手捻佛珠,口中念念有词,更有那些磕三步等身长头的男女佛教徒,他们旁若无人的在雨中三步一磕头,永无休止的一直磕下去。
我们在川藏路上看到不少藏民,他们举家长途跋涉,三步一磕头,一直走到大昭寺,面包车载着吃住的行李,他们却徒步而行,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呀。在这个全民信教的民族里,人们对佛教的虔诚决定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八廓街我看到一个独腿的中年男子,原以为他在磕头求乞,其实他很长时间一直在这里磕头,他也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佛灵的敬仰,诠释自己的人生命运。
按照西藏佛教的说法,以大昭寺为中心绕一周称为“转经”,以示对寺内释迦摩尼的朝拜。每天都有在这里磕长头的藏民,湿滑光亮的石头路上,留下他们一道道长长短短的身影。
八廓街现在已经成为旅游一条街,每天游客熙熙攘攘,到处都是藏族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商店。漫步在这八角街上细细品味,如同在读一本厚重的西藏文化百科全书。这些商品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下质量良莠不齐,价格也是节节上升,前几年很便宜的绿松石饰品,现在也和珠宝一样按克计量。我们在八廓街每人喝一杯酸牦牛奶,价格十元,这里西瓜四元一斤,桃子六元一斤,可谓“奢侈消费”。
我们在八廓街看似热闹的街市游逛,不经意间,却看到了暗藏杀机的现象。屋顶、街角到处都是实枪荷弹的防暴警察,他们头戴钢盔表情凝重,不准任何人拍照,那种一触即发的临战神态,让我们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怖感,和我们赴藏旅游的心情气氛很不协调。联想到沿途进藏的森然壁垒。严格控制外国记者、游客不准入藏的行动,说明西藏的社会治安和政治形势极不乐观。
看来,佛法无边、无所不能的释迦穆尼只能安抚众生那些虔诚的心灵,却无法左右政治风暴的翻滚,无法护佑雪域高原的一方平安。
看来,我们心中的香巴拉也不是超凡脱尘的人间净土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