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日浮云——我心中的吴师傅(三)

(2011-01-12 08:27:28)
分类: 岁月浮尘

                      跨越时代的爱情

    吴师傅是一个三口之家,有一个女儿,今年算来也是五十出头啦。

    师母是一个很外向的老太太,和吴师傅的性格反差很大,她快言快语,是个热心肠。师母身体不好没有职业,一直在家料理家务。师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她对师傅的照顾体贴细微。她性格有点泼辣、狂放,甚至还有些不拘小节,炎炎夏日,常常挤在男人堆里打牌,不像那个年代一般贤惠而保守的老太太,为此也招来不少邻里长舌妇的非议,师傅宽容以待,从不计较这些生活细节。

    我第一次到吴师傅家去的时候,看到他床前墙上挂着一张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照片,照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深度泛黄,好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摩登女伶照。师傅看出我对照片的好奇,含蓄的笑了笑,说这是你师母早年的照片,这让我更好奇了,眼前平淡无奇甚至有点不修边幅的师母,怎么也无法和照片上的漂亮女人相比。渐渐地,在和师傅的交谈中,知道了他人生经历中一些隐秘的片段,解开了他感情生活中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抗日战争胜利后,劫后余生的吴师傅所在的缅甸抗日远征军回到国内,象大多远征军战士的愿望一样,他们参军是为了打日本而不是打内战的,对残酷战争的厌倦和严重的伤病使他不愿继续留在部队,他随整编的部队在东北复员了。孤儿出身、无家可归的吴师傅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他在沈阳街头漂泊的日子里,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走进灯红酒绿的花街春楼,吴师傅在那里认识了师母——一个漂泊在东北的山东蓬莱籍青岛姑娘,可能是师母的美丽和真情让他动了恻隐之心,他用仅有的全部积蓄为她赎身从良。义无反顾的随着师母回到青岛这个陌生而贫困的家。至于师母为什么孤身漂泊到东北,为什么沦落成为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为什么她毅然接受了这个面带伤疤瘦弱的南方小伙子,无怨无悔的随他回到自己青岛的家,我不得而知也不能深问。对此,师傅也没做过多的解释,也许这是他们心中永远尘封的情感秘密。

    来到青岛后,很快全国解放,吴师傅又进入他的老本行,先后在几个机械维修厂工作,后来合并为青岛汽车制造厂,1970年我参加工作,我们有缘成为忘年之交的师徒。

    吴师傅一直住在密集的老居民区一个大杂院里,住着两间自己搭建的低矮简陋的木板房子,里屋有一张大床,师母的老照片就挂在床头正面的墙上,一挂就是几十年。1958年,他们夫妇收养了一个无锡女孩,虽然生活的很贫寒,但始终相濡以沫、不弃不离。

   八十年代末,师母因病去世了,我去看望师傅,师母的离去使他疲惫而憔悴的脸上布满沧桑,岁月的磨砺让他沉默了很多,但师娘的老照片还是一直挂在床头墙上,陪伴着吴师傅单调而平静的生活。后来旧城改造拆迁,吴师傅和成家的女儿一起搬进新居,他的床头墙上依然挂着师母的照片,一直到吴师傅离开人世。

   关于师母,师傅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没有跟我更多的深谈,可能是因为代沟,他和我仍然羞于启齿。我想,他和师母之间的情感,也许是年轻时代激情撞击的灿烂火花,也许是他们在那特定的艰难岁月里命运相托、默契而成的生死约定。

    在我和他们相识的几十年中,他们夫妇没有那花前月下的浪漫情调,更没有优厚富裕的物质条件享受生活。师母伴随师傅半个多世纪,度过了一个个天灾人祸的人生波澜和一次次的社会变迁,他们始终在贫寒中相互依存,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份跨越时代的情感,难道不是实践了海枯石烂的誓言?难道不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刻骨铭心?

     我,是他们的见证。

     相比之下的当今社会,我们有了发达先进的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和便捷,带来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艺术的欣赏。有了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供我们享受,但是年青一代的婚姻质量却在每况愈下,分崩离析的夫妻情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倍加脆弱,同床异梦的貌合神离让婚姻形同虚设。和老一代纯朴而敦厚的感情生活相比,难道不是无地自容么?不感到心愧汗颜么?

    如今,师傅和师母都远离我们而去,在另一个世界延续着他们亘古不变的情缘,我也只能在往事的回忆中,重温和师傅在一起的时光,回顾他凄楚坎坷的人生经历,慰抚他内心永远难以平复的创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