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云主任讲座随记(转)
(2013-12-10 11:49:05)
标签:
教学过程理事长激情代表问题 |
分类: 采撷精品:他山之玉 |
省小语理事大会陈先云主任讲座随记
省小语理事大会,邀请全国小语会新任理事长陈先云主任讲座,随记。
陈主任讲座内容:
一是语用观:在语言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强调两个字,学习。不是马上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
从目标的角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这样定义: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满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需要。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运用是目标,学习体现的是一种过程。
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不是已经学会了。
离不开一个核心词,叫训练。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叶圣陶说,训练有一个次递。正在编的国家教材,在训练的次递上,要比任何一套教材都更充分。强调两点,一是训练的要素。从语文的知识能力态度方法,从阅读表达等各方面将要素明确;二是训练的梯度。
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
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还是需要的。
学习与学会的问题。
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目标,这里面是有层次的。
阅读和表达分两类课。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有方法的引导,要体现学生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
所以课标里说,要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
这次的国家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不以人文目标来组织单元内容。
二是目标观:我们考虑目标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思考的问题。写文章和写教学设计或上课,都要设计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个目标为什么要设计。支持的理念是什么。这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提高的问题。
往往是不知道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目标的。这个目标设计出来是为什么的。
要回答为什么。
课程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教学目标泛化、虚化。三维目标比较虚。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还是它的工具性。出现教学目标的泛化虚化,是与语文学科定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新课标纠正了这一提法。
现在老师在语用观的指导下,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要考虑目标,也还有担心。决不是回到九十年代把语文课上得很繁琐、机械、枯燥。
在树立目标观的时候,除了注意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还要注意情感目标。
语文课一定要有激情,有意思。一定要考虑语文课的情感目标。
要牢牢抓住这两个目标:语言文字运用目标和情感目标。
现在小孩子的情感非常丰富、复杂、深刻,我们通过语文教学能提升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能认识民族语文的博大精深。我们之前强调语文选文的意义;这次选文,更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的经典性与典范性;所谓典范性,不一定是经典,如非连续性文本。二是有意义和有意思。(这三个方面没记清)
三是内容观:
内容观需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语文教学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落脚点都在教科书。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课程没有内容。这次课标修订,只有目标,没有内容。
所有的内容靠语文教科书来体现。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以知识体系来建构的,在目前情况下,是以课文来支撑这个学科的体系。我们通过文选来支撑。
但是语文学科自设体系是内在的。我们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来作为载体,通过语言文字来发现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知识能直接指向语文的能力。
听说读写思,这五个能力决不是抽象的。这五个能力都有具体的指向。
每个年龄段,都有明确的主线。
小学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想象。这次教材编选,三年级有个无拘的想象。想象有两种,大胆想象和合理想象。
围绕中心写具体,六年级有一个单元。
这次教材不用老师去找知识体系。
要树立内容观,不是让老师们去研究开发课程内容,这点我不太赞成。目前情况下是不现实的。从政策来说,也不允许。需要教育部审定通过。
还是要强调基于教科书的层面去讨论、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基于教科书基础上改革。
首先要认识到语文教科书不等于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的几个形态,包括标准课程(?);文本课程(教科书);实施课程(即是老师依据教科书实施);实验课程(要依据标准课程)。
进行课程改革,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老师的因素。老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所谓的名师,像小品演员,像演二人转的,有的老师根本学不来。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几个不同维度。
前几年有个误区,如每堂课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这不对。需要写的写,需要读的读。
如《秋天的雨》,调查问卷时,学生最喜欢这篇,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读呢?
有人认为,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了。这不对。这只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形式。
二、怎么理解语言文字运用?
要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角度来看。
过去的大纲,都提出来,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这次的课标,并没有体现理解。
课程标准要继续修订。刘立民副部长说还要修订。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体会把握文本内容的主旨,品味语言,交流感受积累语言。这都是理解的层面。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能力去推测。
同一篇文章对同年龄段不同学生来说,存在着难易度。
同一篇文章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也存在着难易度。
以后只有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之分。没有人教版、苏教版等区分。
理解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读是最重要的途径。
小语会九十年代初提出一个口号,提出一个口号:以读为本。
后来这个“本”老在变。
最后不知道语文教学要干什么。
我还是认为,还是要以读为本。
读书有几方面的含义。
课堂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还有一个读,课外阅读。这是一个趋势。
希望能有由课内到课外的指导课。
元月份再开次会。
关于群读。它与群文阅读不一样。
本质区别:群读不限于文本;是强调一群,而不是一类的文。它相当于是主题性阅读。可以是文章,也可是非连续性文本。目标是提取整合信息的阅读。目的是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它强调比较性阅读。(好似自己都概念不清)
比如到广州旅游,要先了解相关旅游信息,这是功利性的阅读;另外,还有为了深层次地解决某一个问题进行的阅读。如,老舍作品的研读,要了解其他方面,需要读更多的文字。
对群文阅读持保留态度。
每册书有一套课外阅读导航。
读要有层次。如何体现?有些基本规律要遵守。
一般来说,要有初读。疏通文意,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内容。不要没有整体而直奔局部
《小学语文教学》
然后是精读。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结合,读出节奏情感。
这是重点部分。
接下来就是诵读,不是每篇文章都需要诵读。
精读与略读的问题:
读的方式很多,在小学语文阶段都要训练。朗读、默读、精读、速读、浏览等。都要训练,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获得一定的读书能力。
这次教材编选,有的文章很长,达到四千字左右。为什么?要从阅读策略来考虑。
要抓住哪些信息?
精读与略读只是一个阅读的策略,不是一个课型。
略读课两个定位:一是由精读课文学到的知识能力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二是从阅读策略入手。
新编教材是双线走的概念。
关于表达:
表达有不同形式。广义来说,一个人通过口语、书面语、表情、动作、绘画等来表现自己,传递给别人,形成沟通。
表达是个人的事情,呈现出来后,有沟通功能。
语文最主要的表达是书面文字的表达。
现在叫习作,过去叫作文。
低年级孩子口头语言是很生动的,为什么转化为书面语言时,无话可说,不会用词,不会造句呢?这是需要研究的。
口头语言的发展不能代表书面语言的发展,也不意味着口语训练的不重要。
怎么把口头语言的训练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有很多研究空间。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叫读写结合。
最有名的是丁有宽老师。
读写结合就是理解与运用的结合。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读写结合,读说结合。
人文主题的教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都是围绕关爱环保来说,从功能出发的训练点没办法体现。
引导学生和作家作品交流。
作品放到教科书后,意图和作者的原意有不同。
对象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