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少年》教学之我见

(2012-09-26 18:57:29)
标签:

杂谈

楷体

gb2312

综合实践活动

诗歌

分类: 教育天地: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李主任的一堂课——《中华少年》。总的来说,印象不错。

首先是李主任的课上得很及时,虽然是教务主任,但是丝毫没有架子,总是以身作则,处处都为我们树立榜样。这不,教研课一安排,李主任就率先上了一堂课。

其次是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设计很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注意培养学生能力。

李主任安排了两次学生自学,初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将带有生字新词的地方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的句子。然后同桌之间读一读诗歌,读通难读的诗句。再读诗歌,就是要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大屏上的提示是:1、默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认真体会。2、说说你从这节中体会到什么。3、有感情读诗句。

这两处设计,看似平常,实则独具匠心。将自学提示出示在大屏上,也是在教会孩子们自学的方法。这样的出示多次以后,孩子们会逐渐掌握读诗歌或者是课文的方法,将文章读通读懂。

李主任的课堂又是非常有实效性的,虽然他执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他还是认真检查了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认识祖国的汉字,学习新词,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最后,我认为李主任的课堂还是有一定深度的。

在开课之初,李主任引导学生古今名人爱国的名言。这样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之中,联系紧密。在指导学生将诗歌朗读得有感情的时候,李主任让回忆了相关的故事和古诗,比如在读到诗句“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这句的时候,就讲述了“女娲的故事”,在读到“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的时候,李主任出示了《端午》让学生诵读。

最后李主任又引导学生朗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虽然课很成功,不过我在听了这堂课后,油然而生一种想法,和李主任探讨:

这首诗只有8小节,但是诗歌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从祖国的灿烂辉煌的历史谈到近代祖国所受到的屈辱,从古代经典小说到唐诗宋词,从古代神话到近代英雄事迹,从传统节日到少数民族特色,从祖国地大物博、奇珍异宝到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诗人几乎是毫不含糊、一点不漏地介绍了!内容特别多,感情非常深沉而真挚。

课程标准中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我觉得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激发孩子们的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同时要深化孩子们对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而读书的远大的志向。

但是,根据六年级孩子的特点,我认为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达到这样目标不太现实。毕竟,这首诗里有不少六年级的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孩子们对诗歌的内容缺乏了解的话,就无法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我认为这篇诗歌的学习,可以先让孩子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分组查阅资料,收集于诗歌相关的内容,比如《女娲的故事》,雷锋的故事,雪莲,碧波环抱的宝岛,冬子的故事,端阳和中秋的传说和风俗,藏族的风俗……总之,孩子们需要去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些是孩子们学习语文最好的素材,有故事,有古诗,有纪实,有新闻,有书画……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孩子们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的所能去学习,去探索。我想,等孩子们对这些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孩子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开展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后,再来引导孩子们来学习这首诗,当然这堂课也可以作为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课。若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可能更佳。

在这堂课上,先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汇报他们开展实践活动的成果,然后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人的表达特点,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最后让孩子们尝试写一小节诗,仿写诗歌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忙碌的周一
后一篇:吓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