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标签:
杂谈爱心教育李镇西童心合理惩罚 |
分类: 书海遨游:读书感言 |
1、爱心教育不是手段和技巧。
“我不接受甚至反对‘爱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教育的爱,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她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得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侵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段话使我醍醐灌顶。
我,就非常典型,将爱只是当成了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技巧。我对孩子的爱,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只是为了“抓”住孩子的心,只是让孩子接纳我这个教师。我对孩子的爱,是功利性的,是有目的的,是缺乏“真诚”的。难怪我的孩子们并不完全接纳我,也并不主动靠近我,因为他们有一双火眼金睛,因为他们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他们能准确判断教师对他们的真实感情。
爱心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强调的是爱的真诚度、爱的透明度、爱的纯洁度。只有这样没有任何条件的爱,没有任何理由的爱,才能开创教育的新天地。正如作者说言:“但这种感情,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也只有付出朋友般真诚的感情,我们才能我心换他心,我们才能真诚换真诚。
2、爱心教育也要合理惩罚
有了爱,并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就能收获教育的硕果。爱心教育并不是随意迁就学生,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孩子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为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校长对我们所说的“合理惩罚”,惩罚并非体罚学生,侮辱学生,打骂学生,而是合理的有效的手段。比如在我们市有所中学,对犯错的学生的惩罚就是写几千字的心得体会,比如写《我在翻越围墙之后》《我在去网吧之后》。可想而知,孩子在写这几千字的心得体会的时候,抓耳挠腮,焦头烂额。当他的心得体会能通过的时候,内心深处也一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这样的惩罚就是行之有效的。
爱的内涵是丰富的,有生活的无微不至地关照外,有心灵上洞察秋毫地关注,更有在纪律方面的严格要求,这才是真爱。
3、爱心教育与童心一起飞翔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着儿童般的感情,拥有儿童般的兴趣,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有儿童般的纯真。要想拥有一颗童心,教师必须走进儿童的世界,把每个儿童当成自己的好朋友,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儿童的感受,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悟儿童的感情。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儿童,认识儿童。
如何保持童心呢?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和谐,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眼睛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因此,我们要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世界。当我们看见孩子正在做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记得闭上自己的尊口,先蹲下身子和孩子一同去尝试尝试,去感受那件不可思议事情中的“趣味”;当我们看见孩子悲伤或者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理解我们的孩子,“一同哭泣,一起欢笑”,切忌语重心长和习惯性的冷漠;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丢下自己在人丛中的多副面孔,忘记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让自己的眼睛变得清澈透明,让自己的心思变得纯真无邪,让自己的笑容变得灿烂明媚,将明亮的阳光撒进孩子的心房,用诚实教会我们的孩子诚实,用正直教会我们的孩子正直。
因此,做一个童心飞扬的教师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我们拥有高尚的情操,忘记尘世间的纷扰和名利。当我们在叫嚷着这个社会太不公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为这个社会逐渐走向公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那就是在我们的孩子的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为改变现状而努力。
作者在书中呼唤,“把童年还给童年”,用童心陪伴童心,用童心引领童心,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纯真和纯正,我们的孩子才有天真和梦幻,我们的孩子才能享受到情趣和浪漫。
4、爱心教育与平等密不可分
因为关系的平等,孩子才会和我们进行心心相印地交流。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有着太多太多的“假”民主,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这样的假民主。比如,让孩子公开选举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但是老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进行一些“微调”。甚至有的教师在孩子选举的过程中,还对孩子进行现场指导和现场教育,“唆使”孩子们,“迫使”孩子们选择出教师心目中的人选。这样的行为,作者是大力排斥的。因为这是不相信学生的表现,这不是真正的民主,这不是真正的平等。
作者倡导教师和学生真正的平等,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学生找教师借水杯,教师让学生自己拿,但是老师找学生借笔,学生去必恭必敬地递到了老师手中。透过这个小小事件,作者意识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不平等。其实这样的小事,我们每个教师都曾遇到过。但是,我们从未想过师生之间是否平等,或者根植在我们教师内心深处的观点是,教师和学生不能平等。
作者说“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是由教师的‘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孕含的必然要求。”是啊,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配合,需要和孩子双向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更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平等中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正如作者所说“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