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月光曲》

标签:
月光曲课文曲子音乐家贝多芬 |
分类: 教育天地:教学反思 |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我曾多次执教过,但是在上课之间我还是反复读了课文。课文的意境非常优美,比如,“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见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虽然这只是简单的描写,贝多芬在散步,但是“幽静”这个词去体现当时的环境的宁静而幽雅。也正是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才能使人产生好心情,也才有贝多芬这支流传千古的曲子的诞生。宁静的夜晚,在一个小小的镇上居然能听见有人谈他的曲子,这一切既是让觉得惊奇又让人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是大音乐家,他的曲子一定受到众人的喜欢,也被无数人演绎过。但是不论怎样,此时贝多芬的心里一定是溢满了一种成就感,自己的曲子能给这么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其次是这篇文章的文字优美。在描述贝多芬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时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写了月光下的大海,不断变化的大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副画卷,巨大壮丽!我在品味着文字的时候,耳边似乎也回响着钢琴声,一会舒缓,一会稍快,一会激昂!课文读完,仿佛品尝香茗,满口余香。
最后是这篇文章的人情美,穷兄妹俩的精神格外珍贵和感人。两位穷苦人家的兄妹俩顽强地接受着生活的安排,哥哥努力赚钱养家,哪怕在微弱的烛光下,哥哥还在加班工作!而且哥哥对生活没有抱怨,只有对妹妹的怜惜!虽然全家的负担都在他身上,但是他还在为这个家努力,为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而愧疚而自责!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妹妹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何况她还是个盲人!当我读到妹妹和哥哥的对话的时候总是感动不已!他们身上体现的是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和品质啊!特别是盲姑娘身上的那种永不放弃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贝多芬先生同样是个让人心怀敬意的人,他不愧是人民的音乐家。他到一个小镇上去演出,为更多的人送去他的音乐;他会在穷人的茅屋里弹一架旧钢琴,而且仅仅为两位听众;他会为一个懂音乐的盲姑娘弹完一曲又弹一曲;他有美好而善良的愿望,音乐属于人类,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论他高贵还是卑微,不问他是健全还是残疾!正因为他有这么多美好的品质,在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他才能产生灵感,创作出《月光曲》。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形象去感受人物的心灵美,通过生动的描写去体会文字美和意境美,并引导学生分清联想和事物,最后让学生谈谈《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我觉得这课的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由于电教设备的问题,这课没有应用课件辅助教学,学生没有能够聆听《月光曲》。大概是课文内容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吧,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不大,读课文的时候学生也没有完全入情入境。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我在没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去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学习。